阅读提示
一位高龄产妇平安顺产,喜得贵子,一家人高高兴兴。然而在一年多后,儿子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却让人捉摸不透,医院检查的结果,更是让这位母亲从极度欢乐,跌入悲情低谷。
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他的母亲又究竟遭遇了什么?详情敬请关注本期《冀东深情》——
6年前,王秀兰结婚了。丈夫叫李建国,两人是一个村的。
王秀兰的家在滦县,结婚那年,她31岁。两年后,高龄产妇王秀兰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这让全家人兴奋不已。
李建国更是欣喜若狂,把儿子当成心肝宝贝,还给他取名叫宝宝。可这一切,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他们哪里知道,一年后会有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在这个可爱的宝宝身上。
只对广告声音感兴趣 这个孩子让父母很纳闷
一年半后,浓眉大眼的宝宝,长得很是招人喜爱。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学会说话,而同龄的孩子早已牙牙学语,“爸爸”、“妈妈”叫个不停了。
“听到儿子的声音,只是哭闹声,他经常哭闹,而且一哭起来就没完,即使把喉咙哭肿了也不停。”王秀兰回忆说,宝宝当时闹起来很难哄,一些好玩的玩具,到了他手里,几分钟后就会被丢在一旁。
让王秀兰感到不解的是,儿子对她这个妈妈似乎不太黏糊。“很多时候,我摆着手招呼他,‘宝宝,妈妈走了啊,你想妈妈吗?’,可他却毫不理会,甚至连头也不抬。”
一开始,王秀兰曾怀疑儿子的听力有问题,但经过仔细观察,把这个想法排除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宝宝对电视广告的声音很感兴趣。
后来,细心的王秀兰更加留心电视广告声音与对儿子反应的关系。这一下,又给她带来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
“只要电视上出现广告,宝宝立刻就会跑到电视机旁,比大人的反应还快,除了电视上的广告,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电视广告声音对儿子的吸引,证明宝宝的耳朵并不聋。但为什么宝宝只对电视广告声音感兴趣呢?
宝宝被诊患有孤独症 母亲当时瘫在了地上
对于宝宝这个表现特殊的孩子,家里的老人认为,这孩子发育晚,有些“二性”,并劝王秀兰不要着急,没准再大一点就好了。
可几个月过去了,宝宝的情况没有丝毫好转。“孩子都快两岁了,我可坐不住了。”王秀兰心急如焚。
为弄清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情况,王秀兰夫妇带着宝宝到滦县一家医院做检查。医生怀疑宝宝患上了孤独症,但因为没有检测设备无法确诊。
不得已,他们又来到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经过检查,专家给出了确切诊断——宝宝患有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此外,专家还告诉王秀兰夫妇,这种病无法用药治疗,患者终生需要人照顾,发展到严重地步还可能自伤、自残甚至自杀,并建议他们考虑要个二胎……
“那天,专家说了很多,后面的话我都没听清,只记得当时瘫在了医院的地板上。”王秀兰说,她那时并不了解自闭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她的宝宝这辈子没啥指望了!
针对宝宝的病情,专家还建议王秀兰带着宝宝,到北京再检查一下,但检查费、来回的路费、吃住的费用难住了她。“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北京进一步确诊,自己的孩子却因为没钱去不了,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王秀兰说。
亲戚捎来让人激动的消息 宝宝有望恢复正常生活
王秀兰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一直没有工作,一家三口靠丈夫李建国农闲时打工维持生活。2001年结婚时,他们还欠了不少外债,直到2006年才刚刚还清。
“我公公腿脚不好,没法干活,婆婆在宝宝一岁多点的时候得了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就在王秀兰痛苦无助的时候,2006年底,一个亲戚给她捎来了一条好消息——唐山市路北区妇联下属的一个特殊儿童交流指导中心,可以治疗患自闭症的孩子!
“当时,我好像看见了一架天梯!”王秀兰说,她立即带着宝宝找到了这家特教中心。中心一位老师告诉王秀兰,宝宝年龄小,经过正规训练应该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王秀兰听后满怀信心,但再一打听,一个季度9000元的高额费用和500元钱的报名费,一下又让她沸腾的心,沉到了谷底!
交不起费,王秀兰只能带着宝宝回家。但王秀兰的一颗心却留在了特教中心。毕竟,那里有宝宝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
但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宝宝接受治疗的事,也只有暂时拖着。
为让儿子接受治疗 母亲四处筹款
宝宝的病情弄清楚了,可啥时候能喊一声“妈妈”,依然是个未知数。王秀兰对此也有些茫然。让其记忆犹新的是,她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时,久未见面的表姐塞给她500块钱,让她给宝宝买点好吃的。
王秀兰含泪收下了。
“其实我这人特别好面子,但为了孩子,我也不讲脸面了。”王秀兰说,有了这500块钱,她至少可以先给孩子报上名。
参加完婚礼后,王秀兰直接来到特教中心,给宝宝交了报名费。
虽然报名费交了,但9000元的训练费,却像一条大河一样拦在王秀兰面前,让她不知所措。“那个时候,看看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儿子,想想一贫如洗的家,我觉得自己都快要崩溃了!”
王秀兰说,她经常幻想这一切都是梦,睡醒一觉发现她儿子一点毛病都没有。
“我那时就是无法面对现实!”身心俱疲的王秀兰,感觉心里难受得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有次,她竟然坐车从滦县来到唐山,再次走进特教中心。
“看着那些咿呀学语的孩子,想像着宝宝叫自己‘妈妈’时的情景,我真的有一种满足感,但也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梦中,还是现实中。”
不过,王秀兰的这次特教中心之行,让她坚定了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也要带宝宝来特教中心!”
回到家后,王秀兰抛弃所有的尊严,四处筹款,并在亲友的资助下,凑足了一个季度的费用。
2007年4月份,宝宝终于迈进特教中心的大门,开始在这里接受专业的治疗。
多年不解之谜被揭开 宝宝学会了简单说话
宝宝开始了在特教中心接受系统训练的生活。在这里,王秀兰弄明白了一个多年的不解之谜。那就是,这里的很多孩子,也像宝宝一样,对电视广告声音很敏感。
专家对此解释说,这是自闭症孩子的一个特征,很多患这种病的孩子都喜欢电视广告声音。
更让王秀兰想不到的是,短短几个月后,这个让王秀兰操碎心的孩子,竟然第一次给母亲带来了惊喜。
据王秀兰介绍,一次,她像往常一样从老家坐车来看宝宝,没想到宝宝见面叫了声“妈妈”。
“我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秀兰还激动得直掉泪,“虽然他不明白‘妈妈’这两个字的意思,但至少他能开头说话了!”
后来,宝宝不仅学会了叫“妈妈”,还学会了叫“爸爸”、“爷爷”、“奶奶”。而且别人喊他的名字时,他会答应了。这一切,都让王秀兰欣喜若狂。
但三个月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王秀兰又一次面临选择,要么交费继续训练,要么带孩子回家。她知道如果此时终止训练,以前的进步很可能会付之东流,但她没钱,只能选择了后者。
然而,让王秀兰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意外的电话,又让她和宝宝回到了特教中心,而且她还得到了一份在那里打工的工作。
打电话的是特教中心主任刘金超。“宝宝年龄小,治疗的空间很大,因为经济原因放弃了太可惜。”刘主任在电话中告诉王秀兰,“你如果愿意的话就来我们这里打工吧,宝宝的培训费,我们给减免一半。”
要去特教中心打工,王秀兰就无法照顾公婆和丈夫。“这么好的机会不是每天都能碰上的。就算抛家舍业我也得让宝宝继续治疗。”
就这样,王秀兰成了特教中心的一名护工。“既能每天看见宝宝,又能挣钱多好啊!”
后记:
现在的宝宝,已经会用手指指人,而且还会说“我要吃苹果”、“我要擦屁股”这样的主动语言了。这让王秀兰感到非常高兴,但同时还有些不安。
虽然特教中心减免一半费用,可每月1500元的固定支出,对她来说还有一个不小的负担。
不过,王秀兰这个朴实的农家妇女表示,“不管能支撑多久?只要有这个能力,我就要对得起我的孩子!”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文中的一家人为化名)
(本报记者:马跃原)
《冀东深情》栏目诚征线索
以下方式可联系我们:电话:0315-2340000 短信:13730497432 邮箱:lwf741@sina.com 来信:唐山市新华西道110号信息大厦22层《冀东深情》栏目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