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7.16 国立中正大学心理系姜忠信教授主讲
李秀真整理
所谓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中包含以下几种次分类:自闭症(Autistic disorder)、雷特症(Rett’s Disorder)、儿童期崩解症(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艾斯伯格症(Asperger Disorder)及其它未注明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 Nos)。而在这些次分类中,最引人注目的议题便是『三岁前做自闭症的诊断容易吗?』。这个议题的有利有弊,所谓的好处便是提供家长一个孩子为何异常的答案、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及越早开始疗育,效果越好;而坏处便是对儿童及其家庭的标签化。
从当代心理病理学研究角度,三岁前自闭症儿童发展特征有其重要的指针性意义存在:
1. 自闭症婴幼儿期特征:
(1) 8-12 months的研究:与发展迟缓婴儿比较,发现在叫名反应、看大人,但不包含分享注意力(Joint Attention)(Osterling, et al,1994,2002)的反应有差异存在;另外,发现自闭症儿童有高比例以口咬物、回避碰触或低比例的看向视觉刺激的行为表现(Baranek,1999; et,al.,2005)。
(2) 18 months的研究:在CHAT(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中发现,自闭症婴幼儿在陈述式手指指示的理解与表达、眼光交替及简单象征游戏的表现较一般儿童差(Baron-Cohen, et al., 1992,1996)。
(3) 20 months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注意力(Joint Attention)、同理心及主动的象征游戏与模仿的能力较一般儿童表现较差(Charman,et al,1997;Swettenham,et al,1998)。
2. 自闭症幼儿期的特征:
第一 , 2-3岁的幼儿期研究: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沟通能力(Chiang, et al., submitted; Stone, et al, 1997; Dilarvore & Lord,1997)、模仿能力、情绪协调能力及游戏能力的表现较差,另外,感官反应敏感与重复行为的表现较多,且容易出现对改变抗拒的反应。
因着这些指标性的行为的出现,国内外发展许多早期筛检的工具,以问卷形式发展的有克式行为量表、HAT(Baron, et al., 1996)、M-CHAT(Robin, et al., 2001)及幼儿沟通社会行为发展问卷(蔡文哲与宋维村,1999);以互动形式发展的有STAT(Wetherby, et al.,2000)。另外还有早期诊断的工具,主要有ADI-R(Rutter, et al.,2000)及ADOS(Lord, et al.,1999)。这些工具所带来的好处,为带来信效度的数据,并能建立标准化模式来看自闭症;而坏处便是无法区辨艾斯伯格症与高功能自闭症,及过度强调标准化又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
由筛选及诊断工具发现了这些处于风险中的儿童,接下来的介入便要从早期疗育的基本思维出发,一方面要从儿童的缺陷行为来着手,另一方面要从正常婴儿成长的经验来思考。目前自闭症早期疗育的主要三大模式便是ABA模式、TEACCH模式及Incidental Teaching模式,此三大模式用在3岁前的自闭儿当然是足够的,只是新的研究累积,提供了更细致的作法。目前早期疗育的三大主题为模仿能力、对沟通能力训练的重视及游戏能力,但是早期疗育到底是什么,早期疗育是一个生态的模式,更是一个跨越医疗、教育与社会福利的专业。
目前在国际上经验是从疗效研究的深化走下去、重视多元的协助策略(ABA、TEACCH、child-center等)及强调家长的参与。相较于国际经验,台湾目前自闭症早疗工作的危机有以下几点:
(1)过度的医疗取向,生态模式明显被忽略。
(2)健保制度宰制专业发展。
(3)教育制度改革的城乡差距大。
(4)家长参与的热度不一。
(5)主流与非主流疗育模式杂陈,什么是核心模式逐渐模糊化。
而目前在台湾自闭症早疗工作可能的解套之道,第一为投入足够经费进行疗效评估,至少需先支持国际上共同认可的治疗模式。
第二,家长倡议团体与专业团体互动的拉扯:美国已经在失败中,台湾在走向什么道路?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大家仔细的去思考的。
是以自闭症早疗工作的终极使命为何?是治疗、回归正常化,仿同ABA模式的幻想;或是要尊重差异,了解异质文化,进而和平共处;是谁要看向谁?谁要靠向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仔细的思考。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