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谁来拯救“孤独”的童心

2006/6/15 18:06:42 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在训练中心,老师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教孩子说话。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孤独”的儿童群体,他们身体发育健康,却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不与人交流的孤独世界里,把童心深深埋进寂寞的阴影中,脱离正常的生活。他们在专业领域被称为孤独症患儿,人们怜爱地叫他们“小雨人”。昨日,记者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开始了一次艰难而充满怜惜的接触和交流,并试图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

  孩子,你为什么不说话

  “扬扬,看着我!”老师双手捧着扬扬的脸,大声喊他的名字。可是5岁的扬扬至今还不能领会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

  扬扬游离的目光轻轻扫过老师的脸,然后跑到一边,捡起地上的一片落叶,津津有味地把玩起来。“扬扬是位孤独症患者。我带扬扬整一个月了,扬扬从来没有和我认真对视过。但我坚信孩子会好起来的。”老师对我们说。

  在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共有60名和扬扬一样的孤独症儿童在接受训练和治疗,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父母大都辞去工作,在训练中心附近租房住下,孩子每天接受10个小时的强化训练,父母每天要接受一个小时的培训。部分孩子全托24小时住在训练中心。

  扬扬的父母都是研究生学历,工作非常繁忙,扬扬3个月时,妈妈给他断了奶,托付给扬扬的奶奶照看。扬扬两岁时,妈妈突然去世。扬扬在奶奶的关怀下,长得胖嘟嘟的,从没有生过病。可是一直到3岁,扬扬还没有开口说过话,总喜欢独自一人玩耍。爸爸带他跑遍全国各大城市,四处求医,有的医生说是脑瘫,有的医生说是智力障碍,直到扬扬4岁多,才被确诊为孤独症。孤独症?世上还有这样的病?年轻的爸爸闻所未闻,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问孩子也问自己:“孩子,你为什么不说话?”

  “小雨人”能力并不差

  孤独症孩子如果不仔细观察,看不出与正常孩子有什么区别,有的在某些方面还有超常的能力,训练中心的孩子们印证了这一点。5岁的蒙蒙喜欢音乐,一首歌曲听过几遍就能一字不差地唱下来;6岁的齐齐对汽车牌照有惊人的记忆力;5岁的敏敏对外界反应冷淡,回答问题总是“我不知道”,但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看过的字能很标准地模仿着写下来...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1982年,我国首次有了关于孤独症的报告。许多康复机构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者是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的高收入者,有人因此认为,孤独症是孩子从小缺乏亲人的陪伴和交流,并且生长环境相对封闭造成的,但至今没有相应的医学理论支持。

  怎样拯救“孤独”的童心

  幼儿教育专家、金拇指高等幼儿园园长苏宇女士认为,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孩子一出生就对交流有很强的欲望,渴望嗅觉的交流、渴望听觉的交流、渴望视觉的交流、渴望触觉的交流,如果缺乏这种交流,长大后往往表现出离群、孤僻等性格缺陷,长时间的性格孤僻就易患上“孤独症”。而两到四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太“忙”,尽量不要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带,要多陪伴、鼓励和赏识孩子。

  在康达训练中心,记者注意到,一个老师只教一个学生,一个简单的音节,一声“妈妈”的呼唤,要想从孩子口中发出是那么不容易。老师要把发音动作分解开,一点一点演示讲解,一个语音要重复训练几千次,采访中,我们听到的往往是老师洪亮而稍带沙哑的声音和孩子微弱含混不清的话语。这里没有专业性教材,每个老师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对策,编写教材教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高强度的精力付出和较强的专业色彩,使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师资成了很大的问题,尽管这样的研究机构很多,但专门针对孩子进行培训的却很少,民间创办的康达训练中心由此成为全国第三家这样的专业培训机构。每天要求报名的患儿家长络绎不绝,但限于场地和师资的限制,许多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只能在门外徘徊。中心负责人说:这本是国家和社会应做的工作,仅靠几个民办机构是承担不起的。

  据了解,这个中心成立四年的时间里,搬了五次家,因为老师要长时间大声地教孩子学发音,培训中心每次都因“噪音”太大而被附近居民“撵走”。中心负责人说,这次好不容易才再在北环以外租到一处较偏僻的院落。

  经过艰难的训练和治疗,有的孩子恢复了正常或者接近正常,需要重新回归社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却遇到了入园难和入学难。在训练中心,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共有十几名,都因为患有孤独症被学校“拒之门外”。中心负责人说,如果孤独症儿童没有学校可去,只好回到家中,时间一长,他们又会回到先前的状态。

  采访中,一对黑龙江的中年夫妇慕名赶来,要求给11岁的儿子报名,中心负责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负责人介绍说,像这种年龄偏大的孩子他们曾经收过十几个,但后来都让父母领走了,师资和场地的不足只能让他们优先考虑年龄偏小、康复希望较大的孩子。现在他们收的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

  而今年已经20岁的小涛则是一个特例,因为小涛的病,父母离了婚,父亲再婚后担心家里封闭的环境对他的成长不利,只好让他继续留在训练中心。老师说,因为发现晚,小涛已经错过了两到四岁的最佳治疗年龄,康复的可能性很小,但完全有能力从事简单的劳动。他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沉湎于“孤独世界”中的孩子,让他们早日回到现实生活中,并希望政府能为成年后的孤独症患者提供一个通过简单劳动能自食其力的生存环境,否则,他们的就业、养老等都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0% (0)
0% (10)

下一篇: 新生儿筛查,查什么? 上一篇: 婴儿早出生易患多动症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谁来拯救“孤独”的童心]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