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中国孤独症教育第一人田惠平来厦开讲座

2006/11/3 15:39:49 来源:海峡导报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台海网11月2日讯(记者 魏文 顾留章 文/图) 怎样让孤独症孩子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如何帮助孤独症孩子融入社会?如何发展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服务工作?10月30日、31日,“心盟孤独症网络”筹款知识培训在厦门宏都大饭店举行。

    中国孤独症教育第一人、北京星星雨研究所所长田惠平此次也来到了厦门。田惠平介绍,本次培训班通过开展支援型行业学习网络系列活动,促进中国孤独症儿童社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为同行业机构提供相互沟通和分享的平台。田惠平还为厦门及周边地区的自闭症患儿家长免费开设了一场自闭症相关知识讲座。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发病于3岁之前。其主要症状是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想象力三方面存在严重发展障碍。田惠平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就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而现在全国“自闭症”患者近50万,有许多像她儿子一样的孤独症孩子、像她一样的妈妈需要更多的关爱之手,将周围孤独的坚冰融化,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让“星星的孩子”走出孤独。

    为了唤起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雨人”(孤独症的代名词),关注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本报记者采访了田惠平。 

为了孩子,走上抗争孤独的路

    对话人物:田惠平,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所长。1993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孤独症儿童早期训练与教育机构星星雨,为全国3000多名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指导和训练,是我国孤独症患儿特殊教育的开拓者。被美国《读者文摘》评为“今日英雄”,被《中国妇女报》评选为“十大女性新闻人物”之一。

我就是孤独症孩子的妈妈

    记者:为什么想到创办“星星雨”这样一个机构?

    田惠平: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我儿子出生于1985年。儿子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开始我认为男孩子说话晚,所以不太在意,但过了一年,儿子还不开口。我觉得儿子有问题了。1989年秋天,当我带着儿子到第三家医院时,医生告诉我儿子是典型的孤独症患者。那时我就知道孤独症没法治愈,只能通过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能力,我还得知,当时在我国,像这样的患者有40万。

    1993年2月,我放弃了在重庆当大学老师的工作,到北京的一家幼儿园创办了“星星雨”。我想借此学会更多的救助孤独症儿童的办法,从而帮助自己的孩子。我希望像我儿子这样的孩子,能被社会关注,他们需要帮助。

勇敢面对 母亲别无选择

    记者:走过了这么多年艰辛的路程,您动摇过吗?

    田惠平:在每一张孤独症诊断书的背后,都有一个母亲破碎的梦。我也曾消沉绝望过,也曾抱怨社会的不公,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勇敢面对,这是一个母亲的别无选择。而在这之后,我的希望就从来没有泯灭过。“希望和挑战并存”,尽管挑战常常多于希望。但我想,只要做了,努力了,希望就会越来越大。不但我在做,而且我还影响了一些人跟我一起做,而且我们证明我们能做得挺好。我常想,这要感谢给我这么一个儿子,是他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往往当乌云压顶的时候,更能够锻炼一个人寻找阳光的能力。

保障孩子的权力是根本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孤独的“围城”?

    田惠平:从目前看,缺乏的是资源,包括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干预训练及学前教育指导,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提供家庭训练指导及培训。而保障这些孩子的权力是根本,应该通过法律来保证这些孩子就医、上学、职业培训及生活护养等方面的问题,为民间机构提供支持和支援。一个生命接受教育和不接受教育,其生命的质量会有很大不同,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最好的发展。

让孤独的孩子不“孤立”

    记者:您的孩子现在怎样?对于未来你有什么希望?

    田惠平:明天就是我儿子杨弢的21岁生日了,这次他也来厦门了。平时他每周一到周五在北京一家成人培智单位上班,周末就回家,他能挣钱养活自己。我现在很满足,因为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而我也有自己的事业。

    2003年做客新闻会客厅接受白岩松采访时他问我:田老师,您希望我们做些什么?我回答的是“关注”。我希望更多的人们关注孤独症患者弱势群体,我认为在这方面没有人比媒体的作用更有力量。绝望是因为“孤独”,当你发现很多人都与你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变得坚强。我想我所做的就是为了我的儿子不再孤独,为了和我一样的母亲不再孤独。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中国孤独症教育第一人田惠平来厦开讲座]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