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学会说话到底有多难?专家支招:家庭引导最管用
www.guduzheng.net 2019-9-23 9:09:23 来源:互联网
最近一位孩子妈妈联系我说:“我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可是却还不太会说话,以前生孩子会就感觉孩子什么都不需要教,孩子自然而然都会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等你发现的时候很多事就造成后果了。”
“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可两个人特别时尚,每天都会玩手机、玩平板。老人和孩子沟通少,我们年轻人,就更不用提了,和孩子沟通更少,都是手机一族。孩子就自己玩自己的,没人跟他说话。”她一边说一边仍在不停的刷着手机屏幕,表现得异常焦虑。
这个妈妈表示,自己在家的时候,有点时间就想看看电视、刷刷网络什么的,逛逛网购。可是没有想到,成人的这些做法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孩子竟然不会说话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出生后2个月之后,语言敏感期就到来了,并且一直到五岁前都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最快,一旦错过了,以后学起来就很吃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了社会交往学说。他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的,而是在交往中学习语言的。他强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如果从小剥夺儿童的语言交往机会,儿童就不可能习得语言。
这个孩子在长期没有语言的环境中生活,连听都没有听过几句话,又怎能学会说话呢?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出现了无口语的现象。
一、什么是无口语状态
无口语的孤独症儿童包括两类:
1.语言发育迟缓,到2岁或更大一些也没发出口语;2.曾经有过口语,但到1岁半左右逐渐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完全不会发音说话,这类儿童促进语言发展的任务比较重,难度也比较大。
想让这些孩子开口说话,虽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是促进语言产生的先决条件。在教会孩子说话之前,先要让孩子理解语言,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父母要经常地跟孩子说,开始时对孩子说简单的词。让孩子反复听,一点点地教,多示范,多提示。必须从头做起,帮助他们发音说话。
二、语言能力训练
这些能力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在教孩子说话之前,要提醒孩子能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个时候孩子的手里不要拿着其他东西,身边不要有其他物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注视着对方也是一种礼貌。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或提高音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会感到很枯燥,而不愿练习,兴趣就变复变得尤为重要。孩子如果有了交流的愿望,后来的训练将会变得轻松很多。这主要是通过与孩子做游戏、一起玩玩具来激发孩子想让他人来帮助的动机。
一般来说成人要配上一些手势符号。这些手势符号类似于手语,手语动作是非常形象的,孩子也易于理解。
例如,可以先教孩子“要”这个字的发音。妈妈一边说一边配合手势符号。即把手伸出再收回,可以反复示范三遍。
然后教“我”这个字的发音。妈妈一边说一边用手拍着前胸,表示“我”。当孩子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后,就可以把这两字字连起来组成“我要”。
这两个手势符号会经常用到。而且,刚开始学说话时,就是从这“我要......”开始的。因此,要先教孩子学。
在学习“来”时,妈妈可以把手打开,四指并拢,然后把四指朝上折过来,代表“来”这个动作。 这个手势非常形象。
在学会这两个基本的手势后,妈妈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来强化这个词。比如:我要喝水。妈妈在做完“我要”的手势后,再用手指指水杯。重复两遍,再鼓励孩子说出来。
三、进行发音训练
1、主动发音训练
主要有:训练者示范如何呼吸(吹蜡烛、纸条、风车、气球、口哨、漱口)在发音时,孩子要发出一些声母,象“b p m f”这样的声母。有的孩子发音不标准,因此,可以在发这些声母之前,先训练孩子如何呼吸。如让孩子吹纸条,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感受呼气,是要有气呼出来的。然后父母再示范发出“p”的音。组成的词汇有“泼水”、“婆婆”。
2、被动发音训练
被动训练主要是训练者用双手去帮助儿童变化口型,用压舌板帮助孩子张开口。在成人动作的辅助下发(a o u)。
有的孩子虽然能开始对声音感兴趣,但在模仿发音的过程中还是感到很吃力的。这就要运用被动发音训练去帮助他们体会嘴、舌、唇的各种法动。孩子在呼吸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有难度,很难体会,而且又表达不出来,因此,这都需要成人的帮助。
孩子以前不会说话,也就没有发出过这些韵母的声音。而发音的练习必须要让孩子张开口才能发出声音。当孩子不知道如何张口的时候,就只能通过被动的方法来帮助他张开口。用压舌板压住孩子的舌头来发“a”的音,就象医生给孩子看病时,也是这样。当孩子能发出这个音出来后,就可以撤掉压舌板了。
被动训练不是孩子感兴趣的训练。因此,每天训练一次,时间不能太长,10分钟左右,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决定时间,否则孩子会很反感。
四、语言理解及语言表达训练
语言环境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象上述那位***经历一样,从小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导致孩子到了3岁都不会说话。最好的环境就是儿童每天可以接触到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和大自然都是孩子非常好的语言环境。
在家庭环境中,可以给孩子非常多的语言情境的。给孩子的语言刺激十分重要。多对孩子说话,让孩子愿意听你说的话,慢慢孩子就能听懂你的话,并把这些语言讯息传到大脑中,形成语言刺激。
家庭中的每位家庭成员之间都要互相交流。在交流的时候,也可以对着孩子说一说,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有什么想法。这些都是说话的内容。让孩子感到我是家庭的成员之一,妈妈很关注我,我也有说话的机会。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强调内在天赋论的乔姆斯基认为后天的语言环境是触发语言获得的重要条件。
1、如何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
【1】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
孩子只有对他感兴趣的人或事才会认真听、认真学。他们感兴趣的人有家里的爷爷、奶奶;他们爱吃的有苹果、香蕉、冰棒、鱼;他们爱玩的玩具有汽车、积木、手枪、乐高等等。
妈妈在说这些词的时候,要出示实物,说的时候可以指着这些实物说。如果没有实物的话,就出示图卡,这样孩子就容易理解。
在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里,也有很多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比如:有一些动物,孩子在生活中是看不到的,但是在动画片里难够看到。父母可以打开动画片,指出其中一个小动物教孩子认识,并教孩子发音。比如:小猪、小熊、狮子王等等。孩子有了兴趣后,他感【2】找成人或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当妈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把孩子忽视了,可以对孩子说一说你正在做什么,让孩子参与进来。
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在拖地”。把“拖地”这个词说重一些,让孩子注意发音。还可以继续说:“先把拖把洗干净,再用力拖。拖客厅、拖卧室、拖厨房、拖阳台、拖你的房间。边拖边与孩子说话。给孩子“拖”这个词汇的刺激。在与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
妈妈还可以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如果孩子能回答出来,妈妈要予以孩子肯定和鼓励。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那么就自己来说:“哦!你在搭房子。”“你在喝牛奶。”“你在看电视。”你的回答又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机会。
【3】描述当时的情境
无论孩子和家里人在做什么,都可以把当时的情境描述出来。
例如:“你的积木倒了。”“爸爸在开灯。”“小汽车开走了。”“妈妈在摆椅子。”“妈妈在洗衣服,衣服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引孩子看的方向,引起孩子的注意。
而且,针对这个情境,妈妈还可以继续说下去,对语言进行扩展。如:“这是你的衣服,你的衣服小,***衣服大。你的衣服是黄色的,我的衣服是白色的。”
【4】使用动作刺激
妈妈在与孩子说话时,可以加入一些动作帮助孩子来理解。一些动词就正好可以做出一些相应的动作出来。并且要一边说一边做。如:“跑”、“跳”、“爬”、“拍手”、“洗手”、“坐下”、“打开”、“关上”等等。这些动词都是非常容易做的。妈妈在示范一遍后,再反复边说边做给孩子看。
妈妈还可以把这些动词的学习设计出一个小游戏出来,让孩子在游戏中来学习发音,这样会更有趣味性。
比如:拍手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妈妈边念,边拍手,再做开飞机的动作。)妈妈可以邀请孩子模仿***动作一起来做,孩子会感到很有趣。
妈妈教给孩子的这些游戏要简单,内容要适合您的孩子。
【5】念儿歌,玩游戏
孩子的语言游戏有很多种,适合这些孩子玩的语言游戏有念儿歌、 玩语言游戏。在给孩子念儿歌时,要选简单易懂、押韵的儿歌,这样孩子才喜欢听。比如儿歌:
大脚和小脚
一二一、走呀走。妈妈宝宝手拉手。
小脚踩在大脚上。向前走,向后走。
向左走,向右走。一二一二齐步走。
儿歌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趣味性,可以提高儿童学习语言的愿望。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妈妈在念完这首儿歌后,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比如:都把鞋子脱掉,让孩子的脚踩在***大脚上。妈妈再与孩子一起向前走。反复念儿歌,根据儿歌的内容来走。孩子会感到很有趣,有时他们也会忍不住跟着妈妈一起来念。兴趣能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
2、给孩子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就是指在孩子不能说出来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帮助,并不是代替孩子说出来。主要包括:
【拼音提示】
在教孩子发音时,要准备一些拼音的图片和物体的图片。让孩子对着这些图片来发音。比如:妈妈教孩子说“爸爸”,要出示爸爸的照片给孩子看,然后放慢语速发出“b-a b-a”的音节。妈妈要用普通话去教孩子。要注意咬字要清楚、发音要清晰响亮,最好能配以表情和手势。
在教孩子发音时,要先选择与孩子经常在一起人,物体或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去教。音节要简单,不能复杂。如果一开始就教发“小皮球”三个字的音节,孩子就会因为感到很困难而放弃。
【字头提示】
妈妈帮助孩子提示单词或短语打头的第一个字,然后让孩子说下去,最后再重复。
比如孩子在学说“苹果”的词时,如果孩子在看到图片还说不出来时,妈妈只需要慢慢地发出“苹”字的音节,做为对孩子的提示,然后等待孩子发出“苹果”的声音。
如果孩子在***提示下只能发出“苹”字,还是不会发出“果”字,那么,可以轻声的提示的孩子“果”的发音。在提示完后,再问一遍孩子如何发音,以强化孩子的记忆。
【嘴形提示】
这个提示,不需要妈妈发出声音。只需要对着图片做出发音时的嘴形即可。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说。妈妈就可以发出轻轻的声音去提示孩子。看看孩子的反应如何再来做出调整。孩子说得出来就不需要提示。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就继续提示,直到孩子自己发出声音。
【口头提示】
口头提示,是不给孩子任何语言线索,只要求孩子自己说话。
在以上这四种提示方法中,父母都不要忘了给孩子准备好实物或图片,形象的图片有助于孩子的理解。还要注意的是要尊重孩子,不要强迫孩子说出来。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开口发音,并尝试在努力的话,父母都要及时的鼓励孩子。给他们吃一个水果或其他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奖励给他们一样小礼物都是可以的,用来强化孩子正确的发音行为。
3、对孩子好的表现要进行强化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强调了“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儿童是通过不断强化习得语言的。
有的父母在教了孩子很多遍时,可是孩子总是学不会,会发错音,父母就会不耐烦,会责怪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会说,就是你到现在都学不会。”
“这个字不读guo,是读duo。”
如果父母总是去关注孩子错误的读音,反而会强化了他的错误。
父母只需要这样去说:“宝贝,你表现得很好,这个字是读bo。你读对了!”
父母要对正确的发音和好的表现进行强化,对不正确的给予负强化(这在条件反射的形成中称为选择性强化),父母不用理会就可以了。语言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正是建立在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的。
父母教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烦恼、也会有惊喜。当孩子开口叫一声:“妈妈,我爱你。”的时候,我想每位父母心头积压的那片乌云都会消散开,取而代之的是久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