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及其对自闭症儿童训练的启示

www.guduzheng.net  2017-7-7 10:05:06  来源:百度文库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心理发展障碍,社会互动困难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主要特征。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依据一般儿童习得建立情感关系能力的方式,运用详细的人际发展评估方式,以游戏为主导,采用指导师和家长引导式参与游戏的方式,训练孤独症儿童进行“经验分享”这种重要的社会互动行为,对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协调机制具有较好的效果,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RDI发育障碍
  一、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特征
  自闭症(autism)最早由Kanner(1943)提出,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四修正版(DSM-IV-R)和世界诊断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将自闭症均归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主要有三个核心特征:人际互动发育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
  自闭症儿童在人际互动和沟通方面的障碍表现在讲话不看人的眼神,回避与他人的视线接触,不会适度地使用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达到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的目的。缺乏模仿能力及没有社会兴趣,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语言发展迟缓、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提出“心智理论”的(SimonBaron-Cohen)博士通过研究证明自闭症患者无法了解他人的意向、行动、情绪与思考,无法进行象征性游戏活动,而始终停留在操作性游戏阶段。他们由于缺乏情感协调机制,因此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互动和交流。
  二、RDI的理论及主要方法
  RDI疗法即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RelationalDevel-opmentIntervention),是由美国Dr.Gutstein在近十年对自闭症儿童和阿斯伯格症儿童的临床治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培养儿童人际互动和社交技巧能力的方法。
  1.RDI的主要理论
  RDI以心智理论为基础,目的是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心智理论的研究学者认为自闭症儿童缺乏“读心”的能力,应让自闭症患者学会认知他人的四种主要情绪:高兴、害怕、生气、受伤。
  Dr.Gutstein通过多年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和观察发现:自闭症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完成简单的社交活动,例如排队、按指令做动作,但是他们无法进行情绪、想法和认知的分享。Dr.Gutstein将社交行为分为两种:“工具性”社交行为和“经验分享”社交行为。工具性社交行为是仅止于工具性的,想取得某种东西、某件讯息或是刺激物的方式。“经验分享”社交行为是让自己有机会与友伴分享彼此的内心世界,这需要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过程,Dr.Gutstein称之为“情感协调机制”。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需要对交往对象的信息进行主观评价,作出反应,产生共鸣、再评价、再反应,促进并维持良性的互动。整个过程是充满变化和弹性的。这才是自闭症儿童真正缺乏的能力,也是RDI疗法的训练目标。
  2.RDI的主要方法
  Dr.Gutstein根据一般儿童习得建立情感关系能力的方式发展出来,“人际关系发展评估”(RelationalDevel-opmentAssessment,RDA),将经验分享能力发展过程分成六级,在每一级中又划分出四个明显的阶段,象征在每个阶段中分享方式的重大突破。通过这个评估办法可以准确地判断每个患者的心理发展阶段,由此判断患者应该从哪个阶段开始治疗训练。
  RDI以游戏为主要训练方式,通过各种各样设计精心的游戏,让儿童主动参与,感受到与他人的连结和互动。在每一级中都尽力发展出经验分享互动,让儿童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发展出表达和交往的能力。RDI操作过程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社会参照;(2)共同调控;(3)功能运用优于方法。改变了以往的训练方法中家长和训练师的主导地位。在游戏中,主体是儿童,家长和治疗师只是“助玩者”、“互动对象”。但是同时对治疗师掌握儿童状态的水平、游戏设计与组织的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他们逐步引导孩子做社会参照,并慢慢要求孩子在练习共同调控的过程中,担负起更多责任,成功地达到沟通与协调互动的自我调控。
  三、RDI训练法对自闭症儿童训练的启示
  1.RDI与其他自闭症疗法的异同
  现在自闭症儿童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感觉统合训练、结构性教学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社交技巧的训练方面局限于“工具性”行为,即给予遵照演出的剧本,根据“如果……那么就……”的逻辑进行思考。训练儿童在各种状况下作出适当的回应。比如:见到人应该怎样打招呼,想要东西时要说什么,买东西的时候应该排队,等等。这些都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在RDI训练中也需要这些技能作为基础,学会运用以上疗法中的一些方法。但是RDI最显著的特征是经验分享,要儿童感受到社交互动中最真实的情绪体验。每个游戏中都会有弹性与变化,引导者会设计新的情景、感受和行为来引导儿童分享他们的情绪反应。这种方法得到的效果是其他训练方法不具备的,也弥补了其他方法所训练的工具性行为在儿童实际生活中的不足。
  2.RDI对自闭症训练观念的启示
  原有的一些自闭症训练的方法以塑造正确的行为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家长和老师都期待儿童作出正确的反应,训练过程中也以指令和主动性行为作为主要的手段。而RDI是以培养儿童经验分享的能力作为目标的,在游戏中儿童作为主体,家长和老师都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RDI要求尊重自闭症儿童的独特性,在游戏中移除分散
  他们注意力的物体,划分出明显的游戏区域。引导者随时观察儿童的表情,采用高度的刺激,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说话语调获得儿童的回应。
  由于在游戏中需要让儿童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因
  此在训练之前就要调整儿童的情绪状态。家长和老师都要接纳孩子,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和安全感,在引导者和儿童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所以家长和训练者在训练观念上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3.家长引导在RDI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RDI的训练目标是培养经验分享这种人际互动中的
  重要技能,家长与自闭症儿童相处时间最长,是儿童生活中主要的人际互动对象。因此需要教育家长成为引导者,在训练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家长需要对RDI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接受RDI的训练理念。在训练中进行引导式参与,筛选出对孩子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刺激,控制孩子去接触其他物品的几率。他们要学会引导互动过程,作为儿童社会参照的标准,通过指导和监督,让儿童渐渐学会与家长分享。家长还要学会运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调获得孩子最大的注意力和回应,在游戏最初尽量少地使用语言,让孩子注意到家长的表情并将他们作为互动的信息。例如“我失声了”这个游戏,就是让孩子通过看引导者的眼神去拿指定的物体,或是通过眼神告诉孩子他喜欢的东西在哪儿。
  家长参与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让家长学习这种训练模式并且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一种RDI生活方式。为儿童创造一种良性互动和协调的人际交往环境,这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加强和促进的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4.RDI训练中发挥同伴的作用
  当儿童经过训练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且能够进行人际互动之后,可以将成人—儿童的交往模式逐步向同伴的交往模式发展,通过小组训练培养儿童的团体合作能力。RDI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儿童重视小组实践,与同年龄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以及培养友谊。通过团体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与同伴分享的能力。由于儿童有更高的不可预测性,需要儿童之间进行更多的共同调控才能获得共同经验。这对自闭症儿童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具有较好的作用。
  在团体游戏中培养的是儿童的团体意识。一是共同目标努力,教导儿童通过共同的努力让活动持续进行;二是体验一起克服共同对手或障碍;三是共同创造。这三方面团体意识的培养也将儿童的游戏逐步发展为角色扮演游戏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经验分享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同伴之间不仅学会了合作,而且会发展出友谊等积极情感,真正达到训练的最终目标。
  (四)改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状,重视发挥父亲的教子作用。
  据了解,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角色观念的影响及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父亲感到工作、挣钱的重要与紧张,并对父亲教育子女的作用缺乏认识,将教育子女的事全推给母亲,或是以父亲应充当“严父”,即采取板着面孔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无视孩子的人格,导致孩子疏远父亲,父亲由此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利。
  (五)建设良好亲子关系,既要发挥父母的关键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绝不可忽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引入,研究者已认识到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重视亲子关系的改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希付.良好亲子关系创立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
  [2]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廖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雷历,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0.
  [5]唐利平,风笑天.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
  [6]付明弘,李鹏.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7]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
  [8]任朝霞.社会化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互动效应[J].理论与现代化,2002.
  [9]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教育科学,2001.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