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救助的厦门模式
www.guduzheng.net 2014-5-14 11:15:57 来源:互联网
核心提示:自闭症上世纪40年代才被医学界发现,表现为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或意愿。研究表明,患者在基因染色体、神经结构、大脑功能方面与常人有器质性差异,在生物学意义上无法治愈;但若可获科学干预训练,患儿交流能力可大幅提升,但成功与否悬若霄壤。
目前,自闭症的发病率已达1%左右,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训练,每个患儿至少会累及一个家庭的命运,并在成年后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2002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关怀自闭儿行动的“十百千万”计划,重点就是在全国做出并推广帮扶模式,还将在厦门建立特殊人才培养基地,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培训,挖掘自闭儿的特殊才能,让他们能服务社会。
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说,他们希望搭建公益平台,凝聚社会资源配合政府工作,通过引导、示范和孵化模式,培育公益精神,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
训练走进来:启蒙家长
关怀自闭儿的第一步,是对家长的启蒙。“厦门模式”在家庭康复训练方面卓有建树。
“自闭儿需要尽可能频繁、科学的刺激干预,家长绝对不能缺位。”自闭儿贝贝(化名)的父亲说。他是厦门的外来工,此前对自闭症一无所知,但在全国自闭症儿关怀行动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的帮助下,他对自闭症症状和训练方法已经谙熟。
国内自闭症康复领域缺乏规范,康复机构林立,治疗方法千差万别。“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盲目求医,不仅无谓地加重经济负担,还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期。目前的医疗水平不可能完全治愈自闭症,但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未来的症状。最佳治疗期仅在8岁前,且越早越好,一旦错过极可能终生遗憾。”项目办主任郭海良表示,让更多家长了解自闭症并掌握主流科学的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试点启动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康复训练计划迅速在厦启动。项目办一方面广泛采集案例宣传、报道,力图让社会科学认识自闭症;一方面调动专家资源,向自闭儿家长免费传授自闭症常识和培训治疗方法。
“我以前在大企业就职,但仍承受不了求医费用,病情也未见显著改善,一度非常迷茫。”贝贝父亲表示,在接受指导认识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后,他索性跳槽到较轻松的企业,让妻子辞去工作。看着贝贝一天比一天乐观开朗,他十分欣慰。
孩子走出去:回归人群
让孩子走出去,“厦门模式”的在社区融合教育方面的成就尤为值得推广。
作为项目办的救助机构,厦门爱慧自闭症教育培训中心已接收了百名左右的自闭症学童。“这里既训练孩子也训练家长,大部分家长都全程陪同。”爱慧教育理事长高全法介绍说。
借此平台,家长们纷纷携手互助。“家长的社会性有多少,孩子的社会性就有多少。自己怨天尤人,怎么能教育孩子?通过互相倾诉,我终于发现自闭儿家长并不会被异样看待,反而会受到敬重。”自闭儿家长李女士表示。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回归人群、融入社会。”高全法说,“中心会推荐康复状况良好的孩子,到所在片区小学随班就读,并委派教员定期探访了解,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离不开于厦门市、思明区两级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
“只要没有暴力倾向,我们都无条件接收,自闭儿有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思明区教育局纪工委书记叶青芳说。
她还在2012年7月1日号召百余名党员教师启动了关怀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设20个分队,共有356名党员教师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签约结对帮扶,实施“周末,我们手牵手”、“牵手自闭症儿童家庭走进校园”计划,整合学校资源,积极挖掘和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特长,探索总结了融合教育新模式。
“教师在关怀活动中独具职业优势,可根据自闭儿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自闭儿病情、症状不完全一样,不少还独具天赋,对症下药的康复训练才能取得最好效果。”郭海良表示。
高全法也是自闭儿的父亲,每周末,他的孩子都会到观音山音乐学校接受特长培训。去年“六一”节,思明区党员教师关怀自闭症专题活动上,高全法的儿子独唱《感恩的心》,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全社会合力:为爱众扶
“我们一方面让家长坚信,社会没
有放弃他们,他们也不要放弃孩子和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爱的付出中收获成长。”这是一名党员教师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
这样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成为项目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的源泉。
试点成功后,中国妇基会决定于2012年9月启动关怀行动的“十百千万”计划,即至少在10个省份建立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人员分布不少于100家医院,至少培育1000名拥有诊断自闭症能力的医生,帮助至少1万
名自闭儿得到及时早期诊断和干预,并研究制定一份中国自闭儿筛查诊断的统一量表,编辑出版一套自闭症诊疗专业书籍和科普读本。
郭海良介绍,自闭症诊断无法依赖仪器,只能靠行为观察测评。但国内拥有诊断能力的医生只有数十名,此前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筛查量表,“这么多接受培训的医生走上岗位后,将在各地撒豆成兵、星火燎原,为无数自闭儿进行及时科学诊断、干预和治疗”。
为此,项目办举办了“自闭症及其相关障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培训班,对我国10个省份、100家医院、3000多名医生开展自闭症规范诊断与治疗培训,惠及万名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
模式确立之后,怎样维持运转?厦门同样以实际行动进行了探索和示范。
去年8月,“为爱众扶”厦门俱乐部成立。运转不到3个月,该慈善组织与各大银行合作启动“月捐”计划,成为聚合社会各界力量关怀自闭儿家庭的平台。全国首个全国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培养基地有望于年内在厦门投用,让更多的自闭儿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
目前,“厦门模式”已在广东、江西、北京、上海、重庆、湖南、黑龙江、广西、内蒙古、海南等地方复制,并有望在全国更多地区进一步推广。
眼泪、钱和智慧
对自闭症从无知到了解,从恐惧到接受,体现了文明的巨大进步。
但我们可曾想过,对于他们的苦难,我们应给予的是什么?已给予的是什么?还该给予什么?
是眼泪吗?那只是爱心的最低层次表现。
是钱吗?钱仅仅是能够表达爱心的资源,并不能带来根本性的帮助。
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它是眼泪所不能完全表达的关爱孕育出的果实;它亦是金钱资源发挥功效的转换器;它更是给困窘带来实质性改变的雪中之炭。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无法改变自闭症的事实,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待自闭症的态度。他们的痛苦只因分摊了你我的概率,而我们的心灵之窗并没有被装上枷锁。面对自闭患儿及其家庭的命运,社会不应回之以“自闭”,而应敞开胸怀,调动最充分的智慧,送上最美的甘露核心提示:自闭症上世纪40年代才被医学界发现,表现为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或意愿。研究表明,患者在基因染色体、神经结构、大脑功能方面与常人有器质性差异,在生物学意义上无法治愈;但若可获科学干预训练,患儿交流能力可大幅提升,但成功与否悬若霄壤。
目前,自闭症的发病率已达1%左右,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训练,每个患儿至少会累及一个家庭的命运,并在成年后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2002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关怀自闭儿行动的“十百千万”计划,重点就是在全国做出并推广帮扶模式,还将在厦门建立特殊人才培养基地,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培训,挖掘自闭儿的特殊才能,让他们能服务社会。
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说,他们希望搭建公益平台,凝聚社会资源配合政府工作,通过引导、示范和孵化模式,培育公益精神,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
训练走进来:启蒙家长
关怀自闭儿的第一步,是对家长的启蒙。“厦门模式”在家庭康复训练方面卓有建树。
“自闭儿需要尽可能频繁、科学的刺激干预,家长绝对不能缺位。”自闭儿贝贝(化名)的父亲说。他是厦门的外来工,此前对自闭症一无所知,但在全国自闭症儿关怀行动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的帮助下,他对自闭症症状和训练方法已经谙熟。
国内自闭症康复领域缺乏规范,康复机构林立,治疗方法千差万别。“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盲目求医,不仅无谓地加重经济负担,还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期。目前的医疗水平不可能完全治愈自闭症,但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未来的症状。最佳治疗期仅在8岁前,且越早越好,一旦错过极可能终生遗憾。”项目办主任郭海良表示,让更多家长了解自闭症并掌握主流科学的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试点启动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康复训练计划迅速在厦启动。项目办一方面广泛采集案例宣传、报道,力图让社会科学认识自闭症;一方面调动专家资源,向自闭儿家长免费传授自闭症常识和培训治疗方法。
“我以前在大企业就职,但仍承受不了求医费用,病情也未见显著改善,一度非常迷茫。”贝贝父亲表示,在接受指导认识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后,他索性跳槽到较轻松的企业,让妻子辞去工作。看着贝贝一天比一天乐观开朗,他十分欣慰。
孩子走出去:回归人群
让孩子走出去,“厦门模式”的在社区融合教育方面的成就尤为值得推广。
作为项目办的救助机构,厦门爱慧自闭症教育培训中心已接收了百名左右的自闭症学童。“这里既训练孩子也训练家长,大部分家长都全程陪同。”爱慧教育理事长高全法介绍说。
借此平台,家长们纷纷携手互助。“家长的社会性有多少,孩子的社会性就有多少。自己怨天尤人,怎么能教育孩子?通过互相倾诉,我终于发现自闭儿家长并不会被异样看待,反而会受到敬重。”自闭儿家长李女士表示。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回归人群、融入社会。”高全法说,“中心会推荐康复状况良好的孩子,到所在片区小学随班就读,并委派教员定期探访了解,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离不开于厦门市、思明区两级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
“只要没有暴力倾向,我们都无条件接收,自闭儿有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思明区教育局纪工委书记叶青芳说。
她还在2012年7月1日号召百余名党员教师启动了关怀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设20个分队,共有356名党员教师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签约结对帮扶,实施“周末,我们手牵手”、“牵手自闭症儿童家庭走进校园”计划,整合学校资源,积极挖掘和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特长,探索总结了融合教育新模式。
“教师在关怀活动中独具职业优势,可根据自闭儿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自闭儿病情、症状不完全一样,不少还独具天赋,对症下药的康复训练才能取得最好效果。”郭海良表示。
高全法也是自闭儿的父亲,每周末,他的孩子都会到观音山音乐学校接受特长培训。去年“六一”节,思明区党员教师关怀自闭症专题活动上,高全法的儿子独唱《感恩的心》,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全社会合力:为爱众扶
“我们一方面让家长坚信,社会没
有放弃他们,他们也不要放弃孩子和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爱的付出中收获成长。”这是一名党员教师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
这样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成为项目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的源泉。
试点成功后,中国妇基会决定于2012年9月启动关怀行动的“十百千万”计划,即至少在10个省份建立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人员分布不少于100家医院,至少培育1000名拥有诊断自闭症能力的医生,帮助至少1万
名自闭儿得到及时早期诊断和干预,并研究制定一份中国自闭儿筛查诊断的统一量表,编辑出版一套自闭症诊疗专业书籍和科普读本。
郭海良介绍,自闭症诊断无法依赖仪器,只能靠行为观察测评。但国内拥有诊断能力的医生只有数十名,此前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筛查量表,“这么多接受培训的医生走上岗位后,将在各地撒豆成兵、星火燎原,为无数自闭儿进行及时科学诊断、干预和治疗”。
为此,项目办举办了“自闭症及其相关障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培训班,对我国10个省份、100家医院、3000多名医生开展自闭症规范诊断与治疗培训,惠及万名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
模式确立之后,怎样维持运转?厦门同样以实际行动进行了探索和示范。
去年8月,“为爱众扶”厦门俱乐部成立。运转不到3个月,该慈善组织与各大银行合作启动“月捐”计划,成为聚合社会各界力量关怀自闭儿家庭的平台。全国首个全国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培养基地有望于年内在厦门投用,让更多的自闭儿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
目前,“厦门模式”已在广东、江西、北京、上海、重庆、湖南、黑龙江、广西、内蒙古、海南等地方复制,并有望在全国更多地区进一步推广。
眼泪、钱和智慧
对自闭症从无知到了解,从恐惧到接受,体现了文明的巨大进步。
但我们可曾想过,对于他们的苦难,我们应给予的是什么?已给予的是什么?还该给予什么?
是眼泪吗?那只是爱心的最低层次表现。
是钱吗?钱仅仅是能够表达爱心的资源,并不能带来根本性的帮助。
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它是眼泪所不能完全表达的关爱孕育出的果实;它亦是金钱资源发挥功效的转换器;它更是给困窘带来实质性改变的雪中之炭。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无法改变自闭症的事实,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待自闭症的态度。他们的痛苦只因分摊了你我的概率,而我们的心灵之窗并没有被装上枷锁。面对自闭患儿及其家庭的命运,社会不应回之以“自闭”,而应敞开胸怀,调动最充分的智慧,送上最美的甘露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