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泛化与巩固
www.guduzheng.net 2014-1-7 9:52:54 来源:互联网
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时常会陷在一个非常具体或特定的形式中,难以适应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学习,泛化和巩固是两种教学方法,
1、帮助孩子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新学到的技能,
2、教师使用更加一般化。
泛化:
泛化--大致的或类似的转换,是 ABA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一旦一个技巧在一个(如,教室)环境中被教会,就要将他转移到变化了的环境,(如:材料、位置、人员)中进行泛化。
泛化--关系到训练的有效性即可以确定行为的改变是因为孩子学到了东西,要使一个教学方案,达到有效性,就要系统地进行泛化训练。
泛化--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的泛化和反应的泛化。
刺激的泛化
刺激的泛化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学会的行为,以后在其他的环境中也能表现出来,尽管这些环境并没有包括在教学计划中。
“一个行为是否能泛化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在事先是不知道的,有时能够有时却不能,如果表现出泛化困难,就需要去推动他。”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做刺激的泛化
在不同的环境中去训练:
如果你的孩子只在一个地方做训练(如学校或训练中心),没有在其他地方学习(如家里)的经验,那么环境变化后他会表现上的差别,即很难、几乎没有泛化的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注意:1、训练要在一个以上的地方进行。2、在学校、训练中心教的课程内容,在家里也应该进行。
有不同的老师上课
有多个“重要的成年人”参与教学是非常的关键的一点。在教孤独症孩子时经常的情形是:孩子跟教师在一起时,表现得很乖,学习得也很好,但跟父母在一起时却表现得很差;或者一个一直由父母训练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学校无法跟老师学习。
“因此,应该是孩子身边所有的成年人,都要介入到训练中来。经过跟一定数量的大人学习之后,孩子对大人的‘区别对待’就会被打乱,新学会的行为也就因能够适应不同的人而泛化了。”
将刺激物共同化
至少在开始训练的阶段,将家里和训练中心/学校的外表布置的相似,会是很有帮助的。
“如,在家时也作用孩子在中心/学校也作用的教具;尝试将家里的吃饭环境布置的与学校的相近(如在餐桌上铺上与学校一样的台布;如果孩子在学校有比较处得来的伙伴,尝试将他们带到家里来与你的孩子玩耍;在孩子要上学之前,在家里模拟教学的场景,这样可以使孩子以后到学校容易适应。)”
相同的强化方案
如果孩子的一个行为反应,在家里得到比较“稠”(不断的)的强化,而他到学校后却一下子受到很“稀”(间断)的对待,该行为的泛化可能就很困难,至少在开始的几天里。“这种在强化方案上的突出变化,一般会发生在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了避免这种在强化方案上的变化,在孩子上学之前,就要在家里尝试稀释他的强化方案,此外还要有一个辅导老师,在开学的头几天在学校里维持比较稠的强化方案”
为了达到泛化的最大化,可能还需要引进更多的环境差别因素进行练习。请记住刺激的泛化的基本规则:如果没有就建设它。
反应的泛化
反应的泛化是指:通过只训练一个行为引起更多(总体)的行为变化。即通过教一个或一些有限的行为,你获得了多少附带的行为改变效果。
例如,通过训练孩子坐好看着你,他是否总体上变得
话和专心了?你教他拥抱和亲吻你,他是否表现出更喜欢你了?“达到一定的泛化程度,无论是刺激的还是反应的,都是使你的训练有效的关键,你必须获得一些“免费的”(不用教也能有的)变化,因为你不可能将所有的环境里的行为都教给孩子。
以下是如何反应的泛化达到最大化的一些建议。
1 学会交流性反应
建立并加强那些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语言因素。例如,让孩子学会那些对他表达要求有直接帮助的词(如,饼干、果汁、打开、不做了、游泳等),要比学会称呼一些概念(如,鼻子、耳朵、绿色等等)要有用得多。因为“许多例子都表明,功能性语言能够有效地代替乱七八糟的行为,如自我刺激和暴躁性情绪之类,因为导致这些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他不能适当的表达愿望。”
2、学会一些实用的自我帮助技巧。
自我帮助技巧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自理行为。它们能够帮助孩子得到一些可以增加他的自我满足或想要的东西。如,他会打开门,脱掉湿了的内裤,热的时候脱掉厚的外衣,或者能够骑着自行车很方便的到一个他想去的地方。
3、学会怎样玩耍
对一些不适当的自我刺激方式来说,某些玩耍活动是较适当的替代活动,例如,一个孩子总是旋转他所看到的一些东西(如,烟灰缸、茶杯、盘子等),可以利用他的这一点,教他做陶艺,这样可以减轻他的不适当自我刺激方式。同样跳舞对于喜欢摇晃身体的孩子会有帮助。
以此类推。
4、学会服从
一旦获得了对孩子两个以上的行为控制(如,坐下,站起来,关上门等)孩子对你的服从能力就会自动提高。
“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到,在这类反应的泛化上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例如,某个孩子学会了在几个行为上对你的服从后,就已经证明了他的‘泛化服从’ 能力,即控制几个行为后,你就在获得全面的控制;但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可能还表现不出来服从性的泛化,需要更多的训练。
5、训练观察性的学习
在一些方面,你应该教孩子学习一个过程,即通过仅仅是观察别人的动作,完成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活动。
6、学会新的社会反应
因为你在建设性的介入孩子的生活,你作为一个人在传达着是使他满足还是厌恶,这样就使你这个人具有了奖励和惩罚的性质,和意义。“换句话说,大人对于孩子来说,具备了更大范围上的控制性,孩子的行为也就可以在大人没有给予明确的塑造时等到塑造,新的行为会在更多的非正式(非训练)情况下建立起来。”
7、建立内存的强化
当孩子能够从一个课题或行为中区别出(注意到)所蕴涵的奖励性时,你的训练就取得了最大的效果,即孩子有了最大的收获——获得内在的强化。
“尚不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强化,但至少要让孩子积极的经历几次这样的行为。尽管对内在强化获得的过程还知之甚少,但有实例说明它是存在的,如果你在教一组没有语言的孩子,模仿你的发音或单词,其中的几个孩子会自动有了模仿能力,而开始变得‘鹦鹉学舌’。这就是说,即使没有明确的强化鼓励,他们也会一直模仿大人说话。仅模仿发出的声音本身就是在强化/鼓励着他们自己,这里模仿课题本身已成为强化物。”
巩固
巩固法——能保证新学到的行为持续下去。巩固训练能使孤独症逐步自立,是他未来生活的关键环节。
“如果在停止了一组行为的训练后,只有看到他们在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又渐渐消失,你的工作就会少了许多价值。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苦涩的教训。在为一些发育障碍儿童做了极为辛苦的语言和一些复杂行为的训练后,我们没有继续在做。而当我们终止上课两年后,我们发现他们已丢失了许多。我们有重新开了一个时间不长的训练,恢复了许多先前已有的成果,但约三年后,我们又看到第二次丢失的发生。这个跟踪研究的数据已经被广泛的讨论了。
巩固法的原则体现在:
缩小“课上”和“课外”的差别。
将学校与其它环境的转换做在“不知不觉”中。“换句话说,将学校的氛围扩展到任何地方,使得孩子弄不清楚什么时候放学了,作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培训家长或者身边其他重要的大人,使他们成为老师,这样孩子就没有‘空白’,没有‘假期’,他的亚教育环境与教育环境就没有了差别。”
强化方案“正常化”
对孩子的强化方式(强化频率、强化物)要逐渐转换为在普通环境中常有的形式,具体可以体现在:
逐渐减小强化方案的固定性,实行一个灵活多变的方案。即让孩子习惯不是所有的正确反应都要被强化。
“在开始时你对他的每一次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一旦他学会了,就要‘消失’掉一些强化,例如,随时尝试隔大约三个正确反应才强化一次。孩子会用他的反应‘告诉 ’你可以稀释得多快,如果他的行为出现减弱,就要‘稠化’上去,最终目的是你可以在十次或二十次正确反应后才强化一次。”
逐渐使用二级强化(拥抱、握手、象征夸奖)代替基础强化(食物)。尽管基础强化物在训练新技能时很有效,但它们未必适合所有的环境,容易产生过度强化,并且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也不太有吸引力。
使用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也能得的强化物,训练中心里教师的表演性、夸张强化方式在学校里一般没有;而学校式的强化,诸如分数或代币(红旗、五星等)在校外一般也没有,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尽量将你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物“正常化”。
将已经学习的技能与新的技能连接起来
教孩子学习新的课题时,能够利用他已经学会的技能这样新旧两个均能得到强化。
学会功能性(实用的)行为
训练孩子学习一些他可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好处(强化)的行为,如一些语言表达、玩耍活动和自我帮助等。即使让他学了很多,没有实用功能渊博知识,也不会在外面的环境中得到巩固。
“行为改变的巩固也可以并入泛化的范畴,如果孩子不区别对待学校和非学校(或者训练中心和非训练中心),他的行为就会得到广泛的巩固。还有一些尚不十分清楚的影响训练效果巩固的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涉及到大脑器官中记忆库的容量,也可能发育障碍儿童本身在学习的长期记忆储量方面有问题,目前还很难确定这一点起多大的作用。人们几乎不了解智力发育迟滞者的长期记忆储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