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自闭症孩子家庭训练的原则、内容及方法

www.guduzheng.net  2013-9-18 15:32:33  来源:互联网

  家庭训练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家长担任主要教育训练人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方式基本上以家庭训练为主。即使参加了一段时间的机构训练或者已能随幼儿园或小学就读的孩子,家庭也还要对其继续开展长期的训练,家长们仍要担负起教育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责任。

  一、家庭训练的前提

  1.学习先行:家庭成员借助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或采取自学的方式,大量了解有关孤独症的知识。不了解孤独症就很难帮上孤独症的忙,经常是帮倒忙,即好心办坏事。

  2.了解孩子: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孩子,对照资料全面分析孩子,列出孩子的主要优势、潜在能力及主要困难、主要行为问题,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

  3.学习理论与技巧:先走捷径,先看有关孤独症教育训练的有关章节,学习关于孤独症教育训练的一般理论及具体的教学技巧,或者直接到机构去观摩学习,以后再读些普儿童教育训练的资料,以便借鉴有益的经验。

  4.专业人员的指导:最好与专业人员建立联系,他们可以对家庭训练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制定教育方案并具体指导父母对孩子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应根据实际寻找专业资源,但在目前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二、家庭训练的实施

  (一)评估与计划的制定

  1.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计划通过观察,全面了解儿童的现有能力和欠缺的能力,使用合适的早期教育方案,找出训练的起点,确定与之相符的教育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成训练计划。

  制定训练计划首先要明确目标,然后是确定个别化的课程。除了设计课程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已有的课程方案,如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孤独症及发育障碍儿童个别化评估第三册——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活动和教育》(SchoPler等编著,张庆长编译,杨晓玲审校,北京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编)等。下面为了家长能对该课程有个具体了解,特摘录此书中的部分内容供家长评估和设计教育方案时参考(表10-1,适合8岁以前的孩子使用)。

  (二)组织与实施家庭训练

  1.家庭训练应掌握的原则

  (1)恰如其分地估计孩子的能力,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宁肯开始订的起点稍低一点。

  (2)永远对孩子抱有希望,不管他的能力有多差,开始训练的起点有多么低。

  (3)学习活动内容要丰富,安排要恰当,一般在精力集中的时候安排认知及语言内容;精细活动则安排在后半段或者插在认知及语言项目的中间,大运动则安排在上午及下午的开始或者晚上。每天晚上要安排亲子活动。每天安排外出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为孩子增加认识周围世界的机会。

  (4)学习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多重复,尤其是精细的动作和粗大动作,要有一定量的要求。

  (5)重视生活自理训练的项目,这对他将来自立很重要。

  (6)教学内容既要注意实用性,也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7)教育训练必须坚持长久,不能任意中断训练。

  2.创设适宜的家庭训练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环境就是家里的生活空间。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环境。如果教学目标是穿衣服,那么房间、浴室就是自然的教学地点;如果教学目标是帮助妈妈完成一件事,那么客厅、阳台、房间或厨房等也应是自然的学习环境。语言训练的教学环节更应该是家里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做什么就教孩子说什么,进行有些项目的教学,则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场所。

  (1)为孩子安排一个专门学习的小房间,如果没有条件可隔出一块靠墙角的地方或者在客厅的茶几上或者厨房的餐桌上教也可以。

  (2)准备好学习的用具:小椅子、小桌子、几个塑料小筐、小夹子无数个(用来卡片或做精细练习用),各类卡片(人物、动物、蔬菜、水果、交通工具……),彩色笔、铅笔、白纸、各种小玩具……

  (3)除课表外墙上尽量不贴任何东西,在孩子座位后放置一钟表

  (4)孩子学习时要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应避免大声喧哗,如把电视机声音放得很大。

  (5)学习空间里布置一个孩子玩耍的角落,摆放孩子喜欢的小型玩具以备课间休息时用,孩子要背对这些玩具坐,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

  (6)训练室以外的其他房屋的墙壁,贴上与孩子当前学习有关的图片或挂上一两幅挂图,以备孩子随时去指认。

  (7)有计划地在家中的常用用品、用具上贴上文字(不要太多,一个阶段2、3个)可随时教孩子认字。

  (8)大厅内可放置一辆童车、一个大球和其他大一点的玩具,以便孩子课余时自由玩耍。

  (9)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上完课要帮助大人收拾教具,并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10)上下课要有信号。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或什么样的讯号是坐下来上课或者可以出去玩、吃点心。生活、教育训练应有规律,以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具体的组织方法

  上课与下课遵守的总原则是:愉快地开始与愉快地结束;准时、有规律。

  1.上课

  (1)通常“坐下来”是训练的第一步:①可在日常生活中练“坐下吃东西”、“坐下来等一会”。发出指令“坐下”后,要等孩子真的坐好了才给他东西吃。②选能坐得长久的训练项目(插雪花片、分拣豆子)进行练习。③能力强的孩子可通过练习画画,练习书法来培养他能“坐下来”的习惯。

  (2)用有趣的信号宣布上课:①放一段孩子喜欢的音乐。②拉着手唱着歌走向训练室。③敲击孩子喜欢的乐器。当孩子来到训练室,坐在椅子上时,教者要告诉他: “上完课还可以听音乐,敲击乐器……”

  (3)在教者与孩子的互动活动和愉快的情绪中开始上课:①一起玩儿一件好玩的玩具。②相互击掌。③相互指一下五官。④给孩子玩一下教具,收回来再上课。

  (4)从最容易的项目开始,或从复习旧的内容开始,使孩子一下子就能成功,并得到鼓励。

  (5)训练刚开始的时候,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一定要上满一节课(20分钟或30分钟)上了几分钟就可以离开课桌玩一下(如给他一个小玩具)。

  (6)对孩子难以完成的内容,不要老去重复,可换成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给他。

  (7)切忌催促孩子“快点”,要给他思考的时间,必要时可辅助他完成。

  (8)上课的语言要简洁,除了发指令就是奖励的话语,确保教者的话都是有用的。

  2.下课

  (1)象征性的下课。在训练之初,上几分钟课就宣布“下课”,使孩子不感觉上课是种负担。

  (2)在孩子表现最好的时候下课,让孩子能悟出:“好好学习就可以下课”,切忌在他表现好时加长课时。别忘了对孩子说:“你做得好!”

  (3)让孩子在最开心的时候下课。可以因为课题完成得好,得到奖励很开心;也可以是教者与孩子在课快结束时的互动而开心。

  (4)最忌讳闹着下课,当孩子出现了抗拒情绪时要及时调整,或降低课题的难度或减少课题的数量,然后告诉孩子:“做完XX就下课。”完成任务后立即奖励他,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不能下课的。”

  (四)训练内容及方法

  1.模仿能力训练。模仿是孤独症儿童学习的重要课程。在任何一个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模仿技能的发展都是一个必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孤独症儿童学习模仿具有特殊的困难,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教给他们模仿技能,从而把他们迟缓的或怪异的行为方式纳入正常的学习模式中,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发展出我们所需要的行为方式。

  模仿能力训练的内容包括:操作物品模仿、动作模仿、声音模仿。训练最好从粗大动作的模仿开始。对于没有语言的孩子,从动作模仿逐渐进入到声音模仿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模仿能力训练的方法及程序:发指令→示范→辅助→鼓励。

  方法举例:

  目标:通过模仿能够摸三个身体部位

  方法:

  (1)与孩子对面坐下,做任何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活动。

  (2)一旦孩子看着你,马上说: “某某,摸鼻子。”同时用食指摸自己的鼻子。

  (3)如果孩子没有反应,那么你在摸自己鼻子的同时,用另外一只手拿着孩子的食指摸他的鼻子,并立刻给予鼓励他(例如:微笑、表扬、给一个可以吃或玩的东西)。

  (4)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他在没有辅助下能够始终如一地作出反应。

  注意:①每一次,在你摸自己的鼻子,说:“某某,摸鼻子’的时候,确保孩子看着你。②无论什么时候,他做出正确反应都要给予奖励。③在孩子对你的指令反应90%以上都正确后,按照下面的顺序:头发、嘴、眼睛、耳朵,一次摸一个身体部位。

  2.粗大动作训练。学龄前是儿童粗大动作发展得最快的阶段,粗大动作训练的难度并不很大,只要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着意训练就可以收到效果。未经训练的孤独症儿童一般从粗大运动6<训练开始,然后再慢慢地展开全面的训练。

  粗大动作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俯卧、独坐、爬行,站立(双脚/单脚)、行走(自如摆臂)、上下楼梯、跨(跨障碍)、踢(球/沙包)、跑、跳(双脚跳/单脚跳/跳绳/跳过障碍)、蹬(小自行车/滑板)。

  上肢的训练内容:手臂的屈伸、投掷、推(球/沙包)、拉等。

  粗大动作训练的主要方法:①示范。②手把手地辅助。③强化训练,保证质和量。

  举例如下:

  目标:独自做前滚翻

  方法:

  (1)先让孩子好好看几次示范,然后教他前滚翻的方法。

  (2)让孩子把手平放在地板上,把他的头压低,以便让他用颈背翻滚。帮他抬起腿翻过去,逐渐地减少帮助。

  (3)让孩子摆成前滚翻的姿势后,告诉他用双脚使劲蹬地板。滚翻得比较好或很好时都要表扬他。

  (4)用凳子或枕头把垫子摞起来,让孩子趴在上面,头及肩从垫子的一端吊挂下。一边帮他翻滚,一边说:“翻过去,翻过去。”做得好就表扬他。

  粗大动作训练不一定要买很多感觉统合的教具。很多项目无需特别的教具,如跨障碍训练,摆个小盒子、小箱子即可。

  3.精细动作训练。精细动作涉及手和手指的活动。它是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画画、书写以及职业技能的基础。双手动作发展迟于躯体动作发展,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不能使儿童过早地或过长时间地进行小肌肉动作训练。

  孤独症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抓握(大把抓豆/握紧拳头)、对指捏(捡豆/夹葡萄干)、协调(双手的动作:穿珠、插雪花片……)、技巧(折纸、粘贴、使剪刀、用笔画画、写字)。

  精细动作训练的主要方法:①示范。②任务分解(把复杂的动作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骤,一步一步的教(比如折纸)。③手把手辅助。另外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举例如下:

  目标:用剪刀随便剪东西

  方法:

  (1)教孩子正确地用手指拿剪刀。先用手握住孩子的手,教他用剪刀。开始时,先剪断细长的纸条(横剪),孩子剪得好就表扬他。

  (2)用剪刀剪纸边,每次剪一剪子,剪成装饰用的穗子。

  (3)如果孩子使不好剪子,可以让他用夹子把水果糖或软糖(再小一点的葡萄干)一类食品从一个容器夹到另一个容器里,反复操作。

  (4)孩子刚开始剪的时候,你拿着纸让他剪。再渐渐地让他自己拿着纸剪。

  4.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训练内容非常多,但各项技能又很具体,家长们若把每一次任务按照发展顺序分解成一个一个小步骤就容易把技能教授给孩子。具体可参照第九章。

  5.认知训练。对于没有口语的孤独症儿童来说也可以全面开展。语言不是进行所有认知任务的先决条件,但语言理解将会促进像配对、分类、排序等这些操作技能。

  认知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当广泛。总体看包括教孩子认识事物和人,了解自身,认识数,理解语言,手势和象征性符号等,不同智力水平的孤独症孩子有不同的教育适应,最终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

  认知训练的方法:一般把认识某种事物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视觉刺激和名称联系起来。比如认识红蓝两种颜色。出示红色时,就说:“这是红的”;出示蓝色时说:“这是蓝色的。”然后,就把这些有色的东西(可以是积木/卡片)放在孩子的面前,好让他们看见。

  第二阶段:指认(即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对孩子说:“给我红的”;然后说:“给我蓝的。”

  第三阶段:命名(即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给孩子看一件红色的物品,问他:“这是什么色?”他应该回答红色。

  这几个阶段就是看和听、指出和说出,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目标,不都是在同一教学时段完成。但是上一阶段是完成下一阶段目标的基础。

  举例如下:

  目标:指认长短物品

  方法:

  (1)从家庭用品中收集一些长的和短的东西,如筷子、喝饮料用的吸管、尺子和袜子等。

  (2)把一支长的和一支短的铅笔放在孩子面前,让他指出长的一支,说对了,就奖励他。

  (3)让孩子模仿画长线和短线。你一边说长的、短的,一边让孩子模仿着画长线、短线。

  (4)教给孩子哪些是长的东西,哪些是短的东西。告诉孩子室内的某些东西是长的还是短的,然后问孩子:“这是长的吗?”“这是短的吗?”让孩子指认。

  (5)找些长度不同的铅笔、筷子、木棍、火柴棍和牙签等做,游戏。用一只手分别握住长的或短的物品放在背后,让孩子猜短的在哪儿,用同样方法再猜长的在哪儿,也可以挡住长的一部分,让他猜哪个长。猜对了,就给与奖励。

  6.语言训练。由于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程度不一样,所选的训练目标也不尽相同。语言训练的目标包括:①开始发音。②单词的表达。③短语。④社会性反应。⑤活动和事件的描述。⑥问问题。⑦社会性对话。⑧主动表达、发表意见等等。

  对于完全没有口语的孤独症孩子来说,要学习语言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模仿能力。②记忆能力。③理解能力。④有表达需要的动机。⑤开始对面部表情、声音及唇部活动感兴趣。这部分孩子的语言教学可以采用手势语与言语联合使用的方式。

  语言训练应把日常生活的场景作为主要的教学环境。做到随时随地、就地取材、反复练习,生活中学,生活中用,只是一些基础技能要在课堂上教授。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家长们在选择每一个特殊的语言目标时,都应是为了适应孩子某种特别的交往需要。例如,首先交给他那些他将要使用的单词句,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选择的单词句都不一样。这个孩子可能是“饼干”和“葡萄干”;另一个孩子可能是“出去”。每一个教学技巧要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兴趣。例如,一些孩子喜欢唱歌,就用唱歌的形式把语言内容表达出来;有的孩子喜欢身体运动,那就在活动中去教他说话;有的孩子喜欢图片,那图片就是最好的语言训练材料。

  语言训练的主要方法:①示范。②塑造。③强化。

  举例如下:

  目标:说“没有了”

  方法:

  (1)当孩子吃完饭后,对孩子说:“没有了”,并鼓励孩子跟着你反复说。如果孩子说了,就赞同地说:“对!牛奶已经没有了!”

  (2)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把玩具藏起来,过一会儿对孩子说:“没有了”。鼓励孩子反复说:“没有了。”

  (3)有人从屋子或家中外出时,对孩子说:“出去了”,让孩子重复说。孩子如果跟着重复说,就称赞他。等他能重复后,有谁出去时就问他:“爸爸哪儿去啦?”“某某哪儿去了?”鼓励孩子说:“出去了!”

  (4)孩子能主动地说出“没有了”,就鼓励他把“没有”与其他词语连接起来。示范给孩子:“小明,牛奶(爸爸、球等)没有了!”然后再问:“什么没有了?”

  (5)把物品藏起,对孩子说:“没有了。”然后当孩子说“还要”时,你再把物品拿出来给他。

  (6)在玩“藏猫儿”游戏时,用简单的隐藏方法表示“没有了”。让孩子说:“没有了!”“在这儿!”你用手遮住眼睛说:“小明没有了!”放开手之后让孩子说:“小明在这儿!”

  7.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对小年龄儿童来说,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主要从培养社会性游戏技能、社会性互相交往技能人手。社会性游戏技能训练包括:与人和物的接触;操作物品的技巧;遵从简单的游戏规则(等候、排队、轮候);参与假扮游戏;接电话;独立完成任务。社会性互相交往技能的训练应包括:与人接触的正确方式(对视、呼叫反应、接受别人的亲近);社交沟通的能力(表达需求、愿望、遵从指令、请求帮助、征求意见、表示意见、交换信息);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表达感谢、亲热、反对、自我控制、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

  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患者严重缺陷的领域。虽然孤独症儿童可以记住社会性的问候,也可以学会在游戏中轮候等,但是他们不能本能地理解社会意识,不易从社会性相互交往中获得快乐,要掌握较高水平的社会交往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日本学者荫山英顺曾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孤独症儿童对于他人感情的理解是需要长期培养教育的,这是一个极其困难而又关键的课题。这种对他人感情的理解,首先是在与治疗者、父母等有着非常深切交流的成人中逐渐培养,然后在与周围社会的成人的交流中提高的,最后是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发展的。这种顺序是由孤独症儿童在与人交往的机会多少和深度来决定的。因此,这种对人关系范围的拓宽,在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是他们毕生都应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即时孤独症儿童对人关系范围的拓宽有了相当的进展,周围的人们仍要努力地帮助他们,以求得更大的进步。”

  举例如下:

  目标:等待按顺序参加游戏或比赛

  方法:

  (1)到公园或广场去,让孩子看看那里的孩子们按顺序排队等待着玩滑梯的情形。

  (2)3个孩子一起玩儿滚球和接球游戏。

  (3)进餐时,不要先将饭菜盛在每个人的盘子里或碗里,而要他们轮流取自己爱吃的饭菜。让孩子等到轮到他时,自己去领取。

  (4)奖励孩子按顺序玩或办其他事情。

  (5)让孩子玩跳房子、跳皮筋儿、玩纸牌等游戏。在与全家人一起玩时,也要口头指示他与其他人一样按顺序进行。有时也可创设环境让孩子第一个轮到。

  &帮助孤独症儿童改善注意力。注意力短暂、易分散,是孤独症儿童在学习中最突出的问题。注意力的形成和发展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也与后天的教育有关。因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注意。

  (1)培养儿童关注周围世界的行为习惯:要想改变儿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行为习惯,教者就必须有一个强烈的教育意识。善于引导儿童去听、去看、去触摸周围的世界,而绝不能对他的行为“熟视无睹”。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你无论给他什么东西,首先要叫孩子看一看,摸一摸。你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起床、穿衣、洗脸、吃饭),要一边帮助孩子,一边要求孩子注意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不能让孩子像个小木头人一样任凭你伺候他。在外出的各种活动中,你要带着巨大的热情去诱导孩子,帮助孩子观察周围的人、物、发生的事情。他不懂,你可以讲给他听,并拉着他的手去指、去触摸。也可以带上他学习过的卡片,在大背景下去配对,去辨别他已经初步了解的事物,慢慢养成孩子关注周围世界的行为习惯。

  (2)利用无意注意去发展有意注意:孤独症儿童的无意注意(没有自觉目的的注意)好于有意注意(有自觉目的的注意)。比如,他会长时间地专注于某项活动(如看旋转的物体)或玩他自己的游戏,或者特别钟情一件依恋物,但却很难让他有意识地去注意人或某件物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喜欢的物品(包括食品),用条件交换的方式(如果服从,就可以得到喜爱的物品)去引导儿童注意学习目标。在他注意力集中的瞬间发出指令,使他马上注意学习目标(人、物、活动)。做出正确反应之后,立即给与奖励。上课开始,用他喜欢的物品去调整情绪。下课后,又把那些物品作正强化物奖励给他。对于理解力较好的孩子,则可以采取事先许诺的方式,告诉他,做好了事可以得到什么,去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桌面活动。所有桌面的活动(如穿珠、插片、涂色、辨glj、配对、分类)都具有训练注意力的功能,只是要充分利用它们。在训练中,教者要手疾眼快,看到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东张西望、懒洋洋地做),要马上调整。除了言语辅助,说“看着’’外,更大量的是需要用身体“辅助”,用手扶正他的头,或敲一下他的手背,还可以用手指敲一下桌子、指一下学习材料来提醒他。

  (4)设计训练注意力的活动、游戏与注意力训练有关的活动有:追踪移动的物体——气球、泡泡、滚动的球;寻找被藏起或被掩盖住的物品;投球、套圈、打保龄球;走迷宫等。

  9.改善儿童感知觉异常:感觉的“偏好”和感觉的“厌恶”是孤独症儿童感知觉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帮助他们。

  (1)运动训练课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异常,感知觉的发展有赖于儿童动作(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充分协调发展。除大动作中的爬、走、跑、跳、投掷,及精细动作中的手腕、手指活动的多样性,扩大了儿童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的感知范围,使儿童获得了多方位的丰富刺激。在动作训练过程中,教者要有很强的意识去引导孩子注意看人、看物、看各种学习材料,引导孩子注意听指令并作出正确反应,逐渐地使他由被动地感知刺激物到主动自觉地去注意刺激物。多项动作协同配合的动作训练非常重要。比如,拍球、双脚踩直线走、跳绳、骑三轮车、游泳、滑旱冰等项活动。

  (2)设计专门的课程,改善感知觉的发展不足,为视觉注意变换太慢(长时间地凝视无关刺激物)的儿童设计近距离、远距离地扫视熟悉物品,并一一取来放人指定地点的课;为视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设计找物品,把物品藏起来或掩盖起来、玩镶嵌盒的配对,玩拼板活动等课程。

  听觉训练的课程可有两个部分:听觉辨别(理解声音的意义)训练及听觉记忆训练。听觉辨别训练的课程有:声音(动物叫声、交通工具声)及物体(动物及交通工具)的配对。听觉记忆训练的课程有:感知和差异(数量的差异、轻重的差异)的声音(击掌和敲木桌面),让孩子听后模仿;重复数字(由少个到多个)、短语(这是针对语言能力较好的孩子)。

  改善触觉异常的课程可选择多种质材的刺激物(如羽毛、海棉、刷子、水、沙子)来接触孩子的手、脚和腿以及他的身体其他部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以此增加孩子对触觉的敏感性。

  (3)有意识地进行感觉“适应”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感到“厌恶”的听觉、视觉及触觉刺激,如果采取一种连续强刺激的方法,可能对改善感觉异常有帮助。比如,孩子怕人声喧闹的环境,就经常带他去那种环境;孩子怕洗淋浴,就经常试着给他洗淋浴;孩子不喜欢人的触抚,就经常去抚摸他的身体各部分。各种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使孩子这种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从而逐渐适应各种刺激。

  10.行为干预:孤独症儿童有很多问题行为,有些问题行为是孤独症儿童所特有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及特异的兴趣与行为,问题行为则并非孤独症儿童所特有。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很多,发育迟缓、孤独症病患、教育处理不当、身体不适及环境,都是我们在分析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时应注意考虑的因素。

  (1)主要原则:处理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帮助、鼓励孩子增加为人接受的恰当行为;二是帮助孩子减少为人不接受的行为。当教者能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帮助孩子学会他所缺乏的技能与行为(比如,社交沟通能力及多种娱乐的技能)之时,就是问题行为减少之日。面对孩子诸多的问题行为,除了要一个一个地处理之外,还应该做到“四不”、“四要”:

  ◎不要只是惩罚问题行为,而是要多鼓励良好行为。

  ◎不要只是埋怨,而是要应用ABC模式认真分析、找出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处理的策略。

  ◎不要只是阻止,而是要善于利用和转移。

  不要只说:“不许这样做!”而是要说:“我来帮你这样做。”

  (2)方法在家庭训练中还可以科学地应用下列方法。

  1)消退。对于以“获得” (物品、注意)和“逃避/防止”(做事、去某个环境)为目的的种种问题行为(比如发脾气等),采取“消退法”是首选。对孩子的这些行为要故意不理睬,而且要能坚持住原则并能持之以恒,同时对孩子好的表现要大力表扬。经过一个阶段,孩子的问题行为可以逐渐减少。

  2)惩罚。有些问题行为必须立即消除,比如咬人、严重破坏东西、严重自伤等,这时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就显得很有必要。咬人和严重毁坏东西的行为发生后,除了严厉谴责:“这样不对”之外,要立即把孩子送去隔离。对于严重自伤的行为要采取限制身体的措施,可立刻抱住他的身体等。

  3)转移。对于一些具有“自我娱乐/自我满足”或“释放/舒缓”功能的自我刺激行为(如摇手、念念有词等,还有一些固执、重复行为),要找一个替代行为让他学习,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上,同时,要注意为其建立有效的社会行为,多教他做互动活动和游戏。比如帮成人做事,一块儿玩拼图游戏或球类游戏。

  4)阻断。即把行为的刺激源切断。比如,处理孩子摔东西、撕东西的行为;首先通过改变环境来减少不良行为,如把贵重的、易碎的东西放到儿童拿不到的地方;把能撕的东西(如报纸、书籍)收藏起来。

  引导儿童对生活中实用的、正常的活动感兴趣,是解决孤独症儿童破坏行为、自我刺激行为的最佳办法。

  5)系统脱敏。指孤独症患者在安逸而放松的心境下逐渐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恐惧的有关刺激强度,使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比如,处理孤独症儿童惧怕到人多的餐馆就餐的行为,就可以为他安排这样一个程序:

  对害怕剃头、害怕洗淋浴、害怕单独进房间等一类的问题行为,都可以设计出一个逐渐脱敏的程序帮助儿童,使他们不再害怕。

  (五)贴心提示

  除了以上我们列出的几大领域的训练内容之外,家长们在教育训练孩子的时候,还要特别留心下列问题。

  1.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孤独症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特殊教育,一份高度结构化的个别教育计划对孩子的康复非常有帮助;他们需要语言训练、运动训练、行为训练;他们可能还需要食物疗法等,但在我们周密考虑这些帮助孩子的具体措施时,有没有想到过在精神上给孩子什么帮助呢?

  事实上,对于深受疾患困扰的孤独症儿童来说,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来自周围人们对他们精神上的巨大关怀,不管这个儿童的现状和将来如何,精神上的快乐是首要的。快乐的源泉来自哪儿?首先是来父母和周围人们的大量给予,然后来自儿童自己的创造。那么,我们怎样做才算是给了孩子巨大的精神关怀,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呢?

  (1)理解孩子的疾患,不当面对孩子随意发脾气(因为他们是那样的无助和无辜),面对孤独症儿童的种种不可思议、令人难堪、令人心碎的行为,我们有一百个理由发脾气,但是,这于事无补,只能给孩子精神上带来更多的创伤。如果实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就避开孩子,躲到一边儿去痛快地哭一场,或者找你的亲人或朋友尽情地诉说一番。

  (2)尊重孩子的自我世界,加入进去,再带他出来(因为他们对周围世界是那样的困惑,自己找不到一条通往现实的路)。当你看见孩子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原地转圈,或者反复地把某些东西排成一排,或者在那里眯缝着眼睛把手放在眼前不停地扭动时,你不要呵斥他:“别做了!”而是应该轻轻地走近他,如果他不强烈地反对的话,你慢慢地加入到他的活动中,再慢慢地把他带人一个新的游戏中。

  (3)充分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教学设计要非常人性化,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种种辅助(因为疾患造成了他们种种能力的缺失)。结构化的环境、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结构化的教学程序,会对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儿童很有帮助。对于一个各种能力严重缺失的孩子,埋怨他笨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一开始的学习怎么辅助都不为过。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各种技能,逐渐地把他们引入到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中去,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做的工作。

  2.充分表达对孩子的爱。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爱不只是要爱在心里,更要以特别具体的方式充分表达。你用亲切的话语、微笑的面孔、充满慈爱的眼神和温柔的抚触去传达你对孩子深切的爱。你要不断地对他说: “孩子,妈妈爱你!”当孩子为某事感到紧张、害怕,你要搂紧他(如果他不反对),并对他说:“别害怕,有妈妈在!”让孩子从你的行为中去感受你是多么地爱他,去学习怎么表达他的爱,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当有一天你终于得到回报时,你和孩子都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

  3.欣赏孩子。用心夸奖孩子欣赏一个欢蹦乱跳、聪颖伶俐的孩子容易,但欣赏一个孤独症孩子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看得太多的是他的缺陷。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去欣赏他们,用心去夸赞他们,而不是无休止地埋怨他们。也许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缺陷,但是他们也一定有很多可爱之处,这需要我们调整心态,转换角度,用心去发现。为赞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们要不吝惜溢美之词,用真心去夸赞他:“你真棒!”“你做对了!”让孩子在你欣赏的眼光里、在你大声赞扬的话语里获得快乐、培养出自信。我们还应真诚地去期待孩子的未来,在你的真诚的期待中,孩子的潜力也会一点儿一点儿地被开发出来。

  4.做孩子的玩伴,给孩子带来快乐。孤独症儿童不会玩,不会与同龄人做游戏。这是他们的社会认知缺陷的突出表现,也是他们不快乐的一个原因。冲破这种障碍的有效办法就是,父母首先来充当孩子玩耍、游戏的伙伴。你要会玩儿时的各种简单游戏:趴下来让孩子当马骑;让孩子坐在你腿上“骑大马”;你要会给孩子举“高高”……你还要引导孩子玩更有意义的各种游戏:追逐、藏猫猫、比赛……游戏和好的玩伴是孩子情绪最好的稳定剂。在你的帮助下,孩子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游戏的技能及规则。更重要的是互动游戏是学习人际交往的最好媒介。

  如果我们既注意了以各种具体的方式去帮助孤独症儿童,又注意了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巨大的关怀,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幸福的、快乐的。

  我们知道家长在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中作为主要的教育者是一件既重要又不容易的事,因为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家庭康复工作的一些环节还没有相应的措施来支持。比如家长的系统培训问题,家庭训练的指导教师问题,家长的一系列读物问题,家庭的心理咨询问题,还有经济支持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十一五”残疾人社区康复规划的逐渐的实施,以上问题会随着工作的进展进一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而得以逐一解决。我们在盼着这一天的到来的同时,家长们当前别无选择地还要克服困难,勇敢地承担起教育孩子改变孤独症命运的重担。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