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的四年坎坷路
www.guduzheng.net 2009-7-3 16:25:36 来源:新民晚报
----记“自闭儿”母亲创办康复中心接纳患儿
“尽管连年亏损,但她说:一定要做下去,除非自闭儿能被安置得更好”
在闵行区静安新城靠近田林路的路口,有两所幼儿园一墙之隔,比肩而立。一所刷有粉红色的墙面,不时传出孩子的欢声笑语;另一所是简单的蓝绿色调,宁静淡雅,鲜有人光顾,这里就是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学员们都是“自闭儿”。
政策上没有先例
4年前,一位“自闭儿”母亲的执著和爱心感动了七宝镇政府,帮助她将这里一栋房子改建成了康复培训中心。因为深信“心中有爱,所以会好”,学校取名为“爱好”,而这位叫杨晓燕的年轻母亲,成了“自闭儿”心目中敬爱的杨老师。
前两天记者去采访时,杨老师正忙着与有关部门沟通,商量能不能降低网络费用。原来,培训中心建有个网站,不管是在读的还是离校的“自闭儿”家长们,都需要上网站了解最新治疗、讲座等信息,家长们还要在论坛上分享育儿心得,互相安慰鼓励,然而,网站一直是按照商业标准收费,网站运作和维护费用相当昂贵。于是,杨晓燕特地申请能不能按民用标准收费,然而,得到的回答“没有先例”。
虽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但是“没有先例”的事情,和其他的“自闭儿”培训机构一样,四年来杨晓燕一直在经历。从注册开始,很多人不了解自闭症,“自闭儿培训机构”对他们来说更是新生事物,各部门开会研究了很久都不能落实机构的性质。当康复培训中心以民办非企业的身份注册成功时,杨晓燕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但是她明白,努力才刚刚开始。
杨晓燕说,很多单位对“自闭儿培训机构”仍然很“陌生”,相关政策也是一片空白,他们的求助往往受到“没有先例”的回绝。事实上,“自闭症”属于残疾范畴,“自闭儿康复培训中心属公益机构,作为极少被关注的弱势群体,我们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
经济上不断贴钱
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3层楼房,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的幼儿园。室外有儿童乐园、阳光运动场,室内有海洋球、游戏房、电脑房,楼梯上画着指引方向的小脚丫,洗手间安装的是儿童版抽水马桶,教室门口还挂着奥运福娃……有一次,杨晓燕去韩国考察,听说哈哈镜有利于“自闭儿”身心发展,马上安置了多面一人多高的哈哈镜。
唯一不同的可能是校园色彩,几乎只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也没有多余的装饰,“如果像别的幼儿园那样五颜六色,大多数自闭儿看了容易兴奋刺激,那些多余的装饰,也可能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
为了更好地让“自闭儿”康复,培训中心实行全日制教学模式,这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曾经有记者采访上海一家小型“自闭儿培训机构”,发现每个月要亏损1万多元,杨晓燕听说后,只是笑了笑,“我们是全日制学校,除了员工工资,还要加上场地、设备等费用,亏损是避免不了的。”而且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租用的这栋房子房龄已经很长,渗水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年来不断地反复维修保养。
“我想把这里营造成‘幼儿园’的感觉,而不是培训机构。”杨晓燕说完又苦笑道,“很少有人会理解,也很少有人会相信,我做这一行纯粹是为了孩子们,这些目前无法被幼儿园和中小学接纳的自闭儿。”四年来,杨晓燕一直咬牙坚持着,只能从家里拿钱补贴培训中心,“好在先生支持,否则我真的支持不下去了。”
社会上缺乏认同
杨晓燕的儿子两岁零九个月时被确诊为自闭儿,她便离开白领岗位,在家中为孩子配备了各种康复设施。“你有经济能力办个康复培训机构,让我们的孩子有接纳的地方。”一些同病相怜的家长们的提议,让她走上了开办自闭儿公益机构的道路,没想到一路坎坷走到今天。
四年过去了,杨老师的孩子已经9岁,成了这里的大哥哥。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当杨晓燕去税务部门报税时,有关人员不解地问道:“你们连年亏损,怎么还没倒闭关门呢?”杨晓燕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当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拉着我的手,真心感谢给了孩子们一个康复的地方时,我就知道,这不再是为了自己。”
现在,这里有20个孩子在周一到周五接受全日制的康复训练,还有20个孩子每月从全国各地赶来,定期参加来自台湾的“自闭症”专家杨教授的专项辅导课。面对早已不堪重负的家长,不可能再提高学费去应对经济压力,杨晓燕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孩子生这病,可能就因病致贫了。”
医疗专家指出,治疗“自闭症”目前最好办法就是早期干预,让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方法和规则,从而融入社会,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在欧美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自闭儿”康复训练一般都是专门机构承担,背后由公益机构资助;或者由政府购买服务,让“自闭儿”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我一定要做下去,除非有一天他们能被安置得更好。”即便办学如此艰辛,杨晓燕仍然认为,“自闭儿”群体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远比办学来得困难,“哪天我们自闭症康复机构不是纯粹由民间来办,不再因为你是家长,不得不去办机构,否则,就没有地方让孩子生存和康复,那么,我才会安心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