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中国雨人之谜——第一章 人类智慧面临挑战

www.guduzheng.net  2008-12-8 13:07:21  来源:不详



第一章 人类智慧面临挑战

  餐厅里,两盒牙签散落在地上,服务生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而他却愣愣地低头看着那满地的牙签,两三秒钟后,脱口而出:"198根。"

  弟弟审视着地看着他,问服务生:"是198根吗?"

  "每盒100根,应该是200根。"服务生答道。

  "198根。"他对旁人睬也不睬,继续重复着自己认准的数字。弟弟不屑地一笑,想拉他走。

  "等一等,"服务生突然说,"对不起,应该是198根,这里还有两根。"在他的手里,一只牙签盒里有两根未掉落的牙签……

  这是美国影片《雨人》中的一个场面,那位仅两三秒钟例能准确"数"出散落一地的牙签的奇人叫雷蒙,他的弟弟叫查理。

  从事汽车买卖的查理与女友苏珊娜度假途中得知父亲去世了。葬礼之后,律师宣读遗嘱,查理只得到一部1949年出厂的汽车,而他从未见过面的哥哥雷蒙却继承了300万美元。雷蒙长期住在一所精神病疗养院,他自幼患严重的低能症,智商只有50,终日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中,阪僻怪异,又痴又呆。查理把雷蒙从疗养院里接出来,他原本心怀叵测,但在与哥哥相处的日子里却发现了他的一些特异之处。雷蒙精通心算,四五位的数字相加相除,他都可以在一两秒钟内脱产出心算结果,而且具有超人的记忆力。查理利用雷蒙的这和特长,将他带到赌城,靠雷蒙记牌和计算天才,居然一下子赢了85万美元。此后他们又经历了一系列奇遇,而在这奇遇中,查理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一种手足之情……影片结尾,雷蒙由医生陪同回到精神病疗养院,查理对于能否分享那300万美元遗产已看得不重要了,他开始懂得人生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影片之所以定名为《雨人》,是因为雷蒙总是把自己的名字读成雷曼,英文意为"雨人"。

  影片《雨人》通过异常世界异常人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社会中正常人那种金钱至上的"正常生活"进行了绝妙的讽刺和批判,呼唤着正常世界中在被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和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吞没的那一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温馨。而影片的主人公雷蒙,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低智能与特殊才能共存的病例,一方面,他的智商低于常人,属于弱智,或者是自闭症者,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具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天才",如计算、记忆,和视觉判断能力。精神医学中将雷蒙这种现象称为白痴学者,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病例。也被称为白痴天才、单一学者、专家综合症、聪明的呆子、缺陷的天才、才艺并发症,等等。而由于影片《雨人》获得的巨大成功,此后也有人将这种特殊人才称为"雨人"。

  《雨人》在1988年圣诞节投入美国电影市场,它由罗纳特·巴斯编剧,巴里·莱文森任导演,达斯汀·霍夫曼担任主角雷蒙,一时间获得巨大成功,卖座奇奇叫好声不绝,当年就一举获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第二年获得第61届奥斯卡奖中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任、最佳导演和最佳创作剧本4项大奖,成为国际影坛的经典之作。

  1990年,我是天津自然博物馆一名合同制讲解员,在那个岗位上我认认真真地工作了6年,同时也在积累着自己的未来。那段闲适而平静的时光对于我的写作生涯影响是巨大的,当我的同龄人以另一种方式支付青春的时候,我正自豪于我没有浪费任何一分光阴。我在那里完成了我的"大学",并且使自己的思想和创作走向成熟。

  那座博物馆有一个录像厅,因为与天津音像馆合作,得以放映许多未能公开放映的经典影片。我于是有幸欣赏到了诸多人类电影史上的杰作,其中也包括《雨人》,虽然当时我对"雨人"或是白痴学者一无所知。我更没有想到是,5年之后,我开始写作一本关于"雨人"的书。

  1993年,为了写作我的第一本书《中国人体模特儿》,我与合作者阿鸿小姐在北京采访人体摄影家柴志荣先生。交谈中,柴先生告诉我,他的朋友、作曲家罗忠鎔先生的儿子罗铮是位天生弱智者,而且家人也没有对他进行过任何美术方面的训练,但是他却奇迹般地画出了一系列油画,而且其作品获得行家的交口称赞,有人认为白痴儿罗铮已经达到了受过10多年专业美术训练的人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真会有这样的怪事吗?

  我采访了罗铮。于是,我惊叹于生命所能创造的奇迹,更感叹于人类智慧面对这种生命奇迹所显露出的种种无奈。

  有朋友说我对反传统的东西总表现出强烈的热情,我想他是对的。人对世界所持的持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世界加给他的阅历所引发的思考决定的。对于罗铮奇迹,我投之以极大的热情。6000多字的《一夜之间成画家》是饱含着激情一挥而就的。

  但是当时,这篇文章却无法发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便是,这篇文字在宣扬一种"谜信"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此书的读者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读到我关于罗铮的那篇文字,对于它的"谜信"及"唯心"与否可以作出判断。面对人类智能尚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怎么办?选择回避,还是迎接挑战,我以为可以凭此判定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真正的自信,是否是真正拥有智慧的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是否有希望建设为一个世界强国,是否能够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对于那篇文字无法在天津发表,我感到的不是遗憾而是伤痛。这种伤痛不是针对那家报纸的终审者的,我相信他个人对罗铮的奇迹也一定很感兴趣,甚至可能在晚间的餐桌上津津乐道于他的家人,我知道他是受着一种更强大的惯性与势力的制约,而这种制约有时竟是人为的,这就犹为可怕了。除了痛楚,我们还能有别的感情吗?

  宇宙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无权退却。

  所幸的是,那篇文章最后终于被全国各数十家报刊发表和转载,引起轰动,罗铮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篇文章被炒得很热之后,一位朋友告诉我,罗铮现象其实就是"雨人现象",学名为白痴学者。我回忆那部4年前看过的电影《雨人》,这才开始把罗铮与那部电影联系起来。

  那以后,不断地写各种选题的纪实书,对白痴学者充满好奇,却总是不敢碰这个领域,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少了。但正因为知道很难写,所以才一直有种力量在诱惑着我。一位朋友,对我的所有纪实选题都不感兴趣,唯独听到我讲了白痴学者的一些情况后,说:"这个选题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写。"这朋友后来又多次在电话里对我提起:"那个白痴学者的选题,千万不要放弃啊。"可以说,这种不断的提醒,促成我写这本书的决心。

  我把一张网面向全国全方位铺开,这是一张寻找、网罗白痴学者的网。外地朋友打来电话,我总是告诉他们:"帮我打听一下,你们那里是不是有白痴学者。"而一遇到搞心理学、精神学的人士,我也总是条件反射地问:"接触过白痴学者吗?"而媒体上任何一些关于弱智儿童的信息也都被我收集着,希望能从中发现白痴学者的存在。越如此,我才越发现,寻找白痴学者实在是太难了,这本书的采访对象真是太难找了。

  一种艰难便是难以让所有人都理解白痴学者到底是怎样一些人。

  一位朋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白痴学者"。那是天津市汉沽区一个弱智的男孩子,常站在路边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久而久之,竟对交通规则有了些大致的了解。于是,使找了个红袖标戴上,在没有警察的路口自动"值勤",见到违反了哪条交通规则,罚你个口服心服。"弱智警察"得到了罚款,如数交给交通警。这故事挺有意思,但我知道那个男孩子尚算不得白痴学者。

  一位湖北的朋友寄来她发的一篇文章,一个弱智的女孩子成为全国大赛冠军。我获准引用她的文字,兴奋之余,却发现很关键的一点是,那个女孩子的父母对她付出了大量的教育投入,送她上书法班,努力并且最终提高了她的智力。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但那个女孩仍不是此书关注的白痴学者。

  广州的一位朋友则提供了这样的事例,一个小男孩,3岁时便认识千余个汉字,能背上百首唐诗。这的确是一个聪明的男孩子,他的智商为120,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仍不是我关注的白痴学者,更何况,那些汉字和唐诗全部是他的父母教给他的。

  还有朋友将眼光盯住了名人。

  北京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向我提到陈景润,"他在生活上一塌糊涂,在数字上却具有天才。"但我清楚,陈景润的智商恐怕并不低,是否是孤独症也未见报道,虽然他不善于与人交往。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陈景润在数字上的成就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习得的,而不是被某种神秘力量赐予的。

  ……

  真正的白痴学者,必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他们是真正的弱智者或自闭者;第二,他们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而且这种特长是与他们同龄的正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第三,他们获得这些特长不是得益于接受教育与训练,而是某种神秘的天赐的力量。

  以上三点是我的归纳,而精神医学界们总结的临床特点是: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上,表现出个别突出的、远远超过一般水平的孤立才能。更有学者称,这些典型极端的白痴学者,如果不是精神发育迟缓,那么在他们的技能范围内他们都是天才。

  世界上第一对白痴学者双生子的发现者,精神医学家霍维茨下过一个定义:"智力低于正常而在其他心理功能方面有高度发展者,可为白痴学者。"说他们是天才,他们却愚鲁、智商低下;说他们是白痴,他们又专长独具,禀赋过人。截然相悖的两极,竟奇妙地统一在同一个生命体内,让人类奇怪了许多年,也就不足为怪了。

  学者们认为,大多数白痴学者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白痴,其智商一般在35至70之间,属轻度或中度弱智,真正的白痴智商低于20。而大多数白痴学者并非地道的学者,因所谓突出才能只限于某一孤立的方面。所以只能说与两者有点相似罢了。但"白痴学者"这一术语使用得十分得体,把白痴学者的临床典型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有助于加深一般人对这种罕见病症的理解,所以一直被使用下来。俄罗斯权威人士曾经说过,白痴学者是所有精神病教科书上用得最妙的一个病名。

  白痴学者是全人类的一个谜。

  其实某些我们熟知的名人真的可能是白痴学者,只不过我们无法证实。十几年前有一位心算天才引起全国关注,现在定居美国,北京一位医生就曾对我说,他一直怀疑这位天才是个白痴学者。

  而另一位音乐家也对我提到过某位现已经定居美国的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我们今天还有弹奏着他的乐曲,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自闭症者。而且,他早在幼年时便表现出非凡的钢琴天才。至于这份天才中有多少是先天获得的,我们也没有办法核对。

  即使是已经研究这个谜有100多年历史的西方国家,新闻媒介报道此类现象时仍以奇闻秩事的形式出现。而对于研究此类现象最多的医学界,也同样是谜,一个一直试图解开,却一直未能真正解开的谜。

  这个最后谜底的揭示,无疑可使人类更加贴切地认识自身,甚至有利于帮助人类从中获得某种进化的契机。

  白痴学者到底神奇在哪里?

  白痴学者为什么既是"白痴"又是"学者"?

  白痴学者的才能是否能够利用?

  白痴学者现象的存在对人类进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

  作为一个作家,我无力揭示这一系列科学的谜底,但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有责任让人们知道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

  众所周知,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有一个弱智儿子,他对弱智者群体也投入了特别的关注。1993年2月,谢晋曾为上海两位从事白痴学者现象研究的医生题词:"大胆科学的态度,解开白痴学者之谜。"

  要科学,也要大胆。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

  让我们进入白痴学者的奇异世界吧!



□ 作者:方刚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