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一般儿童及智障儿童表征性游戏能力之研究九
www.guduzheng.net 2008-12-8 13:03:05 来源:台湾
二、全部受试在引发游戏的表现
(一)引发结果的比较
在本研究三组各二十八名受试中,自闭症儿童组有七名、一般儿童组有六名、智障儿童组有八名在自由游戏时,即已出现表征性游戏。表四至表六比较排除了自由游戏时已能表征性游戏者,剩余之受试在引发游戏时能被成功引发而表现出物品替代行为者和不能者之人数、百分比,以验证研究假设二并观察组间差异。
表四 自闭症儿童组在引发游戏中能被引发成功与不成功的人数比较
组别 N % X2
能被成功引发者 16 76% 5.76***
不能被成功引发者 5 24%
***P<.01
进行 X2 考验达显著水平(P<.01),可以验证研究假设二,语言理解年龄30-35个月的自闭症儿童是可以在引发情境下成功被引发而表现出物品替代游戏。
表五 一般儿童组在引发游戏中能被引发成功与不成功的人数比较
组别 N %
能被成功引发者 22 100%
不能被成功引发者 0 ---
一般儿童组全数能被引发成功而
表现出物品替代游戏。
表六 智障儿童组在引发游戏中能被引发成功与不成功的人数比较
组别 N % X2
能被成功引发者 14 70% 3.2*
不能被成功引发者 6 30%
*P<.1
进行X2 考验,达显著水平(P<.1),表示语言理解年龄30-35个月的智障儿童亦可被引发成功。
综上所述,三组均能被引发而表现物品替代游戏,其中以一般儿童组最佳,全部均能被引发成功。二十一名原在自由游戏中没有表征性游戏行为的自闭症儿童,经由引发,有十六名可以引发成功,和不被成功引发者(有五人)之差异达显著水平,对照组之一般儿童及智障儿童亦均可被引发成功。和Jarrold等人(1996)及Lewis等人(1988;1995)的结果相符,证明这个能力层之自闭症儿童,若能克服执行功能上之缺陷,是可以经由引发而物品替代游戏的。
和前人的研究相较,Sigman及Ungerer(1984)以心理年龄24月的自闭症儿童为样本,Riquet等人(1981)以语言理解年龄30个月的自闭症儿童为样本,均显示自闭症儿童在自由游戏和引发情境下之游戏的表现相仿,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引发情境并未提升游戏层级。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发情境能提升游戏层级,是否代表这正是自闭症儿童游戏发展上的一个分界点?或许还需大量样本的研究才能支持,但至少代表,我们可以开始尝试用引发策略来提升这个能力层以上的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技巧。这样的结果和支持自闭症儿童有执行功能缺陷的研究者研究结果相符。
表七统计出每一个不同的引发游戏中被引发成功的人数极其百分比。
表七 不同引发游戏引发成功之人数及其百分比
组别 自闭症儿童组 一般儿童组 智障儿童组
戏别 N % N % N %
游戏一 15 71% 22 100% 12 86%
游戏二 14 67% 22 100% 10 71%
游戏三 7 33% 16 73% 6 43%
游戏四 9 43% 18 82% 8 57%
由表七显示,在游戏一被引发成功的人数最多,其次为游戏二。游戏一和游戏二较易,游戏三和游戏四较难。
四个游戏的难易不一,和替代物之数量及相似性有关,游戏一和游戏二只用一个替代物;游戏三和游戏四用两个替代物,虽然两个替代物其实只有一个概念(游戏三:用一个或两个相同的方形积木拼成一张床。游戏四:两个相似的乐高塑料片只要用其中一个替代匙或碟做出喂食动作,即算通过),但表示仍增加了难度。其次涉及替代物之相似性,游戏一用圆柱体代替奶瓶,游戏二用白塑料片代替白手帕,都非常相似。游戏三的方形积木代替床,游戏四的塑料薄片代替匙、碟,都较不相似。因此,增加了引发游戏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