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之研究二
www.guduzheng.net 2008-12-8 13:02:42 来源:台湾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沟通功能。首先研究者设计一份问卷,邀请具有自闭症临床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预试,了解他们对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的看法,同时整理相关文献,汇整出沟通功能的类型和编制研究工具,并依此配合访谈每位个案的家长与教师,并利用录像观察收集和验证语言样本,本研究设计如图一。
二、研究对象
(一)选取标准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自闭症儿童」其选取的标准,包括: 1.经公私立医院诊断为自闭症,领有诊断证明或身心障碍手册,2.目前就读于国小,3.具有主动沟通的口语行为,包括仿说、隐喻式语言、和不停问问题等其中一种以上沟通方式。
(二)选取方式
研究对象是请台北县、市国小资源班教师及自闭症巡回辅导教师推荐符合上述选取标准的自闭症儿童名单,经与个案家长、普通班老师和特教班老师联系取得同意并确认其意愿后,进行入班观察。选择12名为本研究个案后,进行修订毕保得图画词汇测验(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Revised,以下简称PPVT),并依照语文能力做一对一的配对,共分为高、低功能两组,每组6名,共计6对。
本研究的受试共有12名,8名男生,4名女生,共配对为6对。配对原则主要以受试的PPVT标准分数70为依据,再将年龄近者配为一对,共计分为七岁组、八岁组、九岁组、十岁组、十一岁组及十二岁组等六组。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共有研究工具七种:
(一)毕保德图画词汇测验-甲式
本测验由陆莉及刘鸿香(1994)修订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Revised(简称PPVT)而成,其目的在于评量三至十二岁受试者的词汇理解能力,为一项个别施测的工具。其折半信度系数在.90至.97之间,重测信度为.90,与魏氏儿童智力量表修正版的效标相关系数也达.01显着水平,可见其信、效度良好。
(二)非惯例性口语行为预试问卷
研究者自编。根据Prizant与Rydell(1984)及Wetherby与Prutting(1984)所提及的沟通功能类型加以统整。本表为半开放式问卷,内容包括六题问答与十五题的选择,共计二十一题的题目。本研究先利用此问卷收集具自闭症临床教学经验老师的意见及看法,了解自闭症学生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的出现率及老师对其沟通功能的看法,以提供编制晤谈表与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定义表的参考。
(三)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晤谈表
研究者自编。根据预试所收集统整的资料与Owens(1998)提出有关口语访谈项目之内容所汇编。本表为半开放式问卷,内容包括选择十三题及问答十五题两部份,共计二十八题题目。目的在于了解个案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可能具有的沟通功能和出现的时机及动机,提供直接观察与诱发观察的参考。
(四)入班观察表
研究者自编。参考O’Neill的功能性评量观察表所改编,主要是利用轶事记录的方式,纪录前事事件-沟通行为-后事结果,也就是A-B-C的记录方式,希望能详细纪录每一位受试在观察时段内的所有行为和语料,并扩大纪录「观察情境」和「后记说明」,以简述该观察时段的师生互动情形和课后访谈讯息,作为分析沟通功能之用。
(五)沟通行为纪录表
研究者自编。为了解个案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沟通类别,本表除表四中原先的「前事事件」、「个案沟通行为」、「后事结果」三列字段外,另加上「口语类别」一栏。并将「入班观察表」中符合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定义的语料,转登录在本表中。目的在于对引发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发生的情境、前事刺激以及后事结果做综合判断后,判断受试主要的沟通功能。并透过「口语类别」的勾选,了解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出现的次数和类型。
(六)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定义表
研究者自编,主要目的在于判读自闭症儿童非惯利性口语行为的沟通功能与记次的标准。其中沟通功能的类别及定义,除了依据搜集资料阶段时预试所得到的结果,更统整了文献上的重要沟通功能(Prizant & Rydell, 1984; Wetherby & Prutting, 1984; Wetherby et al., 1989),共分为三大类十三小项,包括:
1.规范行为:要求物品、要求活动、抗议拒绝等三项;
2.社会互动:维持互动、肯定、致敬欢迎、放声思考、要求允许、要求协助、寻求注意等七项;
3.共同注意力:包括要求讯息、描述与表达情绪等三项,共计三大类十三小项沟通功能及操作性定义。
(七)沟通功能记次表
本表是根据表六中的沟通功能所编制,其目的是将搜集到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根据本研究沟通功能的定义表加以分类和登录,作为后续资料整理与分析的依据。
四、研究程序
本研究在选取合适样本,并取得家长及教师同意后,便先透过电话或是家庭访问的方式晤谈受试家长和教师,了解和确认哪些为受试儿童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最频繁,出现最多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时候,及其主要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功能。在整理数据后,便针对每名受试儿童进行自然情境的观察。每名受试儿童皆观察四次;前三次为非参与式观察,第四次为诱发观察,每次观察皆录像,以供后续分析用。非参与式观察每次各为40分钟,诱发观察则为20分钟,总计每位受试儿童有140分钟的语言样本可供分析。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判读和记次
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判读和记次过程共分为两部分,首先透过「入班观察表」将录像带整理成轶事记录稿;其次藉由「沟通行为记录表」登录「入班观察表」中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最后再统整及量化每名受试的资料。以下针对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1.仿说:本研究的仿说系指立即性仿说,故评断标准是在谈话者结束一段谈话后,立即性跟随地模仿说话,包括一模一样或是部分相同的口语。此外,仿说的记次以受试儿童出现的口语为评断标准;如出现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仿说一次,即记点一次。
2.隐喻式语言:又可称做怪异式语言,是由个案主动说出,内容可能是对个案本身有特定意义,但其它人却无法理解的口语或语句。隐喻式语言的记次以受试儿童口语表达的次数为标准,如出现隐喻式语言一次,例如:名词误用、仅出现与情境事实符合的单词,但无其它动作说明、情境符合但事实不符、情境与事实都不相符等情形即记点一次。
3.不停问问题:不停问问题主要是个案主动、不断地向他人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除了表达的目的相同外,也多半具有时机不恰当或是自己有能力回答问题的特色。不停问问题的记次以受试儿童与他人在连续谈话中问问题的目的为判断标准,故沟通目的相近的问题均合计为一次。不停问问题由情境脉络分析,有出现时机不恰当、内容是自己可以回答等问题情形时均记次。
(二)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的判读
本研究根据「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定义表」转录「沟通行为记录表」中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至「沟通功能记次表」,且判读时均需符合每种功能的三项评断标准,兹将十三种沟通功能的定义和实例说明如下:
1.要求物品
(1)语词是用来要求想要的物品。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事、物表示。
(3)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2.要求活动
(1)语词是用来要求或是期待进行某事或活动。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事、物表示。
(3)等待谈话者的反应。
3.抗议拒绝
(1)语词用来命令他人停止不想要的活动,包括抵抗不想要的物品。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事、物表示。
(3)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4.维持互动
(1)有动作或是眼神注意到人或是物品,可是没有明显表现出理解的行为,只是纯粹的仿说。
(2)口语会直接对人表示但不包括物品。
(3)明显等待对话者的回馈,期待与对话者互动
5.肯定
(1)语词是用来肯定他人表达的语句。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事、物表示。
(3)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6.致敬欢迎
(1)语词是用来表示注意到他人的出现,类似打招呼等功能。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表示,但不包括物品。
(3)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7.放声思考
(1)语词是用来引导自己的动作或行动,口语可能和动作同时或是在动作之前出现。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表示,但不包括物品。
(3)不会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8.要求允许
(1)语词是用来寻求或是期待他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致性的看法。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事、物表示。
(3)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9.要求协助:
(1)语词是命令或是期待对话者进行某事或活动。
(2)口语会直接面对人、事、物表示。
(3)等老师待谈话者的反应。
10.寻求注意:
(1)语词是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或是开启话端。
(2)口语会直接对人表示但不包括物品。
(3)等待对话者的回馈。
11.要求讯息:
(1)语词是用来知道和某件事或是物品相关的事情,包括利用WH-问句或是其它具有疑惑语调的语词。
(2)口语会直接对人表示但不包括物品。
(3)等待对话者的回馈。
12.描述:
(1)语词是用来引导他人的注意力到别的物品或是事件上,包括指出、描述或通知互动的意图。
(2)口语会直接对人表示但不包括物品。
(3)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13.表达情绪:
(1)语词是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或是事件的反应,包括惊讶、高兴、挫折、悲伤…等反应。
(2)口语会直接对人、事、物表示。
(3)不会等待对话者的反应。
纵上所述,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与沟通功能的判读、计次及功能分类标准,系根据现场的录像及轶事纪录交互对照后,依个案口语表达当时的动作、声调、眼神、会话情境与谈话内容的上下文脉络统整分析而来。此外,在遇到难以分析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时,除了透过与家长教师的事后访谈推估其真正原因外,并与指导教授作根据录像内容,进一步的讨论和反复分析。
(三)量的部分
将语言能力高组和低组受试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和沟通类 型的表现,透过魏可逊惠特尼U考验(Wilcoxon Mann-Whitney U test,以下简称U考验)做配对比较。
(四)质的部分
从整理归纳后的文字纪录稿,进一步透过对话情境、及谈话内容的上下文脉络分析影响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出现的原因,并将其归纳统整。
六、评分者间信度
为求得登录数据的正确性,故由一位曾修习「应用行为分析」的硕士班同学担任信度考验者,随机抽取录像带与其逐字稿进行信度考验,其结果显示语料登录一致性为97.9%,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一致性为98.1%,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为88.9%。
研究结果
一、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之沟通功能
对于本研究所调查的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之沟通功能,其数据除了透过直接观察(含诱发)所收集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并藉由会话情境及谈话内容上下文判读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的沟通功能;可分为规范行为、社会互动及共同注意力等三大类及要求物品、要求活动、抗议拒绝、维持互动、肯定、致敬欢迎、放声思考、要求允许、要求协助、寻求注意、要求讯息、描述及表达情绪等13小项沟通功能,归纳整理成量化资料,进一步说明如下:
表二 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
沟通 功能 组别 沟通 类型 |
规范行为 |
社会互动 |
共同注意力 |
UVB之 总次数 |
|||||||||||
要求 物品 |
要求 活动 |
抗议 拒绝 |
维持 互动 |
肯定 |
致敬 欢迎 |
放声 思考 |
要求允许 |
要求 协助 |
寻求 注意 |
要求 讯息 |
描述 |
表达 情绪 |
|||
仿 说 |
高 组 |
0 |
0 |
0 |
22 |
23 |
1 |
2 |
0 |
0 |
0 |
0 |
0 |
0 |
48 |
低 组 |
1 |
2 |
1 |
46 |
28 |
0 |
6 |
0 |
0 |
0 |
0 |
1 |
0 |
85 |
|
总 次 数 |
1 |
2 |
1 |
68 |
51 |
1 |
8 |
0 |
0 |
0 |
0 |
1 |
0 |
133 |
|
百 分 比 |
0.8 |
1.5 |
0.8 |
51.0 |
38.3 |
0.8 |
6.0 |
0 |
0 |
0 |
0 |
0.8 |
0 |
44.0 |
|
隐 喻 式 语 言 |
高 组 |
9 |
13 |
9 |
1 |
0 |
0 |
13 |
12 |
10 |
8 |
0 |
6 |
13 |
94 |
低 组 |
12 |
5 |
16 |
0 |
0 |
1 |
7 |
3 |
3 |
0 |
0 |
3 |
1 |
51 |
|
总 次 数 |
21 |
18 |
25 |
1 |
0 |
1 |
20 |
15 |
13 |
8 |
0 |
9 |
14 |
145 |
|
百 分 比 |
14.5 |
12.4 |
17.2 |
0.7 |
0 |
0.7 |
13.8 |
10.3 |
9.0 |
5.5 |
0 |
6.2 |
9.7 |
48 |
表二 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续)
沟通 功能
组别
沟通 类型 |
规范行为
|
社会互动
|
共同注意力
|
UVB之 总次 |
|||||||||||
要求 物品 |
要求 活动 |
抗议 拒绝 |
维持 互动 |
肯定 |
致敬 欢迎 |
放声 思考 |
要求允许 |
要求 协助 |
寻求 注意 |
要求 讯息 |
描述 |
表达 情绪 |
|||
不 停 问 问 题 |
高 组 |
1 |
2 |
2 |
0 |
0 |
0 |
0 |
1 |
1 |
5 |
7 |
0 |
4 |
23 |
低 组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
总 次 数 |
1 |
2 |
2 |
0 |
0 |
0 |
0 |
1 |
1 |
5 |
8 |
0 |
4 |
24 |
|
百 分 比 |
4.2 |
8.3 |
8.3 |
0 |
0 |
0 |
0 |
4.2 |
4.2 |
20.8 |
33.3 |
0 |
16.7 |
8.0 |
|
沟 通 功 能 总 次 数 |
高 组 |
10 |
15 |
11 |
23 |
23 |
1 |
15 |
13 |
11 |
13 |
7 |
6 |
17 |
165 |
低 组 |
13 |
7 |
17 |
46 |
28 |
1 |
13 |
3 |
3 |
0 |
1 |
4 |
1 |
137 |
|
总 次 数 |
23 |
22 |
28 |
69 |
51 |
2 |
28 |
16 |
14 |
13 |
8 |
10 |
18 |
302 |
|
百 分 比
|
7.6 |
7.3 |
9.3 |
22.8 |
16.9 |
0.7 |
9.3 |
5.3 |
4.6 |
4.3 |
2.6 |
3.3 |
6.0 |
|
|
24.2 |
63.9 |
11.9 |
灰色部分代表百分比(单位:%)
沟通 功能
组别
沟通 类型 |
规范行为
|
社会互动
|
共同注意力
|
UVB之 总次 |
|||||||||||
要求 物品 |
要求 活动 |
抗议 拒绝 |
维持 互动 |
肯定 |
致敬 欢迎 |
放声 思考 |
要求允许 |
要求 协助 |
寻求 注意 |
要求 讯息 |
描述 |
表达 情绪 |
|||
不 停 问 问 题 |
高 组 |
1 |
2 |
2 |
0 |
0 |
0 |
0 |
1 |
1 |
5 |
7 |
0 |
4 |
23 |
低 组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
总 次 数 |
1 |
2 |
2 |
0 |
0 |
0 |
0 |
1 |
1 |
5 |
8 |
0 |
4 |
24 |
|
百 分 比 |
4.2 |
8.3 |
8.3 |
0 |
0 |
0 |
0 |
4.2 |
4.2 |
20.8 |
33.3 |
0 |
16.7 |
8.0 |
|
沟 通 功 能 总 次 数 |
高 组 |
10 |
15 |
11 |
23 |
23 |
1 |
15 |
13 |
11 |
13 |
7 |
6 |
17 |
165 |
低 组 |
13 |
7 |
17 |
46 |
28 |
1 |
13 |
3 |
3 |
0 |
1 |
4 |
1 |
137 |
|
总 次 数 |
23 |
22 |
28 |
69 |
51 |
2 |
28 |
16 |
14 |
13 |
8 |
10 |
18 |
302 |
|
百 分 比
|
7.6 |
7.3 |
9.3 |
22.8 |
16.9 |
0.7 |
9.3 |
5.3 |
4.6 |
4.3 |
2.6 |
3.3 |
6.0 |
|
|
24.2 |
63.9 |
11.9 |
灰色部分代表百分比(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