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之研究一
www.guduzheng.net 2008-12-8 13:02:36 来源:台湾
本研究主要透过功能评量探讨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及沟通功能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12名具有主动沟通的口语行为,并有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等其中一种以上的非惯例性沟通方式的国小自闭症儿童,并藉由毕保德图画词汇测验标准分数70分将其分为高低两组。研究结果发现:(1)仿说是维持互动及肯定等功能;隐喻式语言为要求物品、要求活动、抗议拒绝、放声思考和要求允许等功能;不停问问题主要为寻求注意、要求讯息和表达情绪等沟通功能。(2)高组出现仿说的次数少于低组且达显着差异,但两组儿童在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的出现次数方面却没有达到显着差异。(3)高低两组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规范行为及社会互动沟通功能并没有显着差异,但在共同注意力及表达情绪沟通功能出现次数方面,高组显着多于低组儿童。(4)高组儿童一般口语及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出现次数均较低组多,但两者并未达显着差异。(5)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沟通功能同样呈现出一连续发展的历程,且彼此间互有独立与重迭的部分;整体沟通功能会随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等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类型的出现而反应出由低阶至高阶的发展。因此,本研究的三种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或可做为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指针。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功能评量
绪 论
一、研究动机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诊断手册的第四版(DSM-Ⅳ, 1994)对于自闭症儿童诊断鉴定的三个标准中,强调社会性互动、沟通方面『质』的缺陷及行为、兴趣的固执、窄化(张正芬,民85);另外在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原则鉴定基准对于自闭症的定义中,也同样提出自闭症儿童在沟通和社会互动表现上有严重问题,并造成其学习及生活适应有显着的困难(教育部,民88)。
虽然Kanner于1943年的个案报告中,就描述过自闭症儿童部分的沟通功能,但自闭症儿童经常出现独特、怪异的口语表达在早期都一直被当作病态来看待(Prizant & Duchan, 1981)。随着Prizant 与 Duchan(1981)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仿说行为,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功能分析,归纳出要求、肯定、自我规范、复述、描述、维持互动及没有焦点等七种沟通功能,才逐渐让世人了解到自闭症儿童的仿说是具有沟通功能的。
对自闭症儿童而言,一个有效的沟通行为决定于自然情境中发出讯号者所使用的讯号和沟通的意图,是否能为接收者做适当的解释(梁秋月,民79)。虽然自闭症儿童所表现出的口语、词组被证实具有沟通功能,却常因不符合对话情境而令人难以理解与接受(Durand & Crimmins, 1987),其中最共通且常出现的就是非惯例 性口语行为(unconventional verbal behavior)(Prizant & Rydell, 1993)。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是由可区辨的口语所组成的语词,但与社会能接受的语言沟通惯例不符,所以一般人较难以理解其意涵,常见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包括仿说、隐喻式语言和不停问问题等口语行为(Prizant, Schuler, Wetherby, & Rydell, 1997)。
近年来,由于融合教育的大力提倡,自闭症儿童在学校的人际互动情形受到更多的重视,而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问题也因此浮上台面。许多老师及家长在和自闭症儿童沟通时,常常无法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因为这些在时机上不恰当或是内容不容易理解的语词、语句,往往会让老师或家长忽略了自闭症儿童真正的沟通功能或意图,而错失教导机会或视同不适当的行为来处理。以研究者个人的经验来说,曾看过一位老师要求自闭症儿童写作业,学生却利用「我要尿尿」的隐喻式语言来表示拒绝;另一位自闭症儿童因为掉了一个铅笔盒的零件,不停的询问老师「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小棍子?」,即使老师已经说明零件可能遗失的原因,但他仍不停的问同一个问题来传达其焦虑感。所以,对于这些具口语表达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其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代表何种沟通功能,实耐人寻味且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口语出现之前,会出现有意图的沟通行为,包括手势和声音(Prizant & Wetherby, 1985)。普通儿童在两岁至两岁半时,也会出现所谓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但他们会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消失(林丽英,民87),自闭症儿童却不然,他们的沟通功能虽会随着年龄与语言能力的成长而多样化,却仅利用一至二种非惯例性的口语表达方式进行沟通,且持续时间长,国小阶段都还普遍可看到此种语言现象。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常被探讨的就是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研究的结果指出仿说出现频率和语言能力有显着相关(McEvoy, Loveland, & Landry, 1988);甚至更进一步发现,接受性语言能力越高的自闭症儿童,仿说出现频率反而越少(Roberts, 1989)。
同样地,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功能类型亦会随着语言的成熟而有所不同,例如前语言期(prelinguistic)阶段的自闭症儿童,接受性语言能力较好者其社会互动沟通功能较语言能 力低者多,但规范行为沟通功能却 较少(Wetherby, Yonclas, & Bryan, 1989);此外,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虽然较不受语言能力的影响,但与同语言能力的普通儿童或语言障碍儿童相较之下却特别薄弱(宋维村,程小危,民83; Wetherby et al., 1989; McArthur & Adamson, 1996),故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沟通方式及沟通功能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较于国外对于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沟通功能研究,国内近几年才逐渐重视自闭症儿童沟通功能的探讨。例如:梁秋月(民79)的「自闭症、智能不足与正常学龄前儿童沟通行为之比较研究」;钱文蕙(民79)的「一年级高功能自闭症在游戏过程中的语用表现」;林宝贵、曹纯琼(民85)的「高雄市国小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调查研究」和庄妙芬(民86)的「智能障碍儿童与自闭症儿童口语表达能力之比较研究」等,综观上述,至目前以自闭症儿童沟通功能为主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有关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研究仍很欠缺,因此促使研究者希望透过本研究,对于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沟通功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式有所帮助。
二、研究目的
根据上述的研究动机,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讨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之沟通功能。
(二)探讨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和语言能力之关系。
(三)探讨自闭症儿童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沟通功能和语言能力之关系。
三、名词释义
(一)自闭症儿童
系经公、私立医院鉴定为自闭症,目前于国小就读,有主动口语表达能力,并有仿说、不停问问题或隐喻式语言等任一种非惯例式口语行为的儿童。
(二)非惯例性口语行为
1.仿说:与谈话者结束一段谈话后,一分钟之内立即跟随的模仿说话,包括和之前的谈话内容一模一样,或只有部分相同的口语。
2.隐喻式语言:或称为怪异式语言,是由个案自己主动说出,内容以单字或语词所组成,对个案本身有特定意义,但其它人却无法理解的口语。
3.不停的问问题:个案主动、不断地向他人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时机并不恰当或是受试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
(三)沟通功能
系指儿童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口语行为,用来影响他人而能达成其目的。本研究所指的沟通功能系根据Prizant与Duchan(1981)、Wetherby 与 Prutting(1984)、Wetherby 等(1989)提出的沟通功能加以综合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十三小项沟通功能:
1.规范行为(behavior regulation) :为获得或限制环境的目的而做出规范他人行为的口语。包括(1)要求物品(2)要求活动(3)抗议拒绝。
2.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为了亲密的目的做出吸引、持续他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包括(1)维持互动(2)肯定(3)致敬欢迎(4)放声思考(5)要求允许(6)要求协助(7)寻求注意等。
3.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为分享注意某物体或事件而做出引导他人注意的行为。包括(1)要求讯息(2)描述(3)表达情绪等。
(四)功能评量
本研究所指的功能评量,系指一个完整收集数据的过程;包括利用晤谈、直接观察等方法,了解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与发生行为的情境关系,特别是存在于情境、行为前事事件、目标行为及行为后事结果之间的关系。
文献探讨
一、自闭症儿童之沟通发展与特质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较同侪有明显迟缓与异常的现象,且其语言与沟通方面的缺陷有极大的个别差异(林宝贵,曹纯琼,民85)。虽然有一半左右的自闭症者能发展出有用的语言,但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造成口语并不是其主要表达方式,所以需要注意其沟通的各种型式(Lord & Paul, 1997)。
简单归纳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如下:1.一至二岁时,会利用单词来表达规范行为、社会互动及共同注意力的沟通功能;2.二至三岁时,会出现仿说、代名词反转、不断使用问句、隐喻式语言等口语行为和表达个人性、讯息性的沟通功能;3.三至四岁时会陈述事件、描述或评论等。有口语的自闭症儿童虽会有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但也大都依寻前述一般儿童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是,普通儿童的口语沟通是循序渐进的,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具备和进步,但自闭症儿童却在某些语言特质上因出现时间较一般儿童晚或持续时间较一般儿童长,造成偏异现象。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即为其代表。
一般儿童仿说的盛行年龄大概为两岁至两岁半之间,且会随着生理年龄的成长而逐渐消失;但自闭症儿童除了出现的时间较晚外,并持续到学龄阶段;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亦是同样的情形。学龄期的普通儿童使用精致化的用语及语句和他人进行沟通,而自闭症儿童却依然使用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等沟通方式,不但造成其口语表达效果大打则扣,更影响他人对其口语的理解程度及沟通意愿。不仅如此,相较于一般儿童,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功能仍以规范行为为主,但社会互动及共同注意力的出现频率却较低。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国小阶段有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自闭症儿童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自闭症儿童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
(一)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定义
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在浮现及早期语言阶段(emerging and early language level)的主要口语表达方式,意指由可区辨的语词所组成的口语,但却违背传统社会接受的语言沟通惯例(Prizant et al., 1997)。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主要是描述有社会沟通问题的人其沟通模式,其中又以自闭症者的相关研究提及较多,如Kanner对于隐喻式语言的探讨(Prizant & Rydell, 1993)。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会被视为异常口语行为(challenging verbal behavior)有下列几点原因,包括:无法在互动谈话中提供必要的讯息、口语内容和会话上下文没有关系、在沟通互动方面表达困难及口语表达的效果是负面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虽然也会出现前述的异常现象,但和异常口语行为却不尽相同。对自闭症儿童家长而言,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在某些互动情境下是异常的,但在某些情境下却又是合理的,其原因为理解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决定于1.个案表达的字汇与他人界定的意义是否相似;2.口语表达和会话内容上下文的关系;3.口语表达是否具沟通意图;4.会话者对其表达模式的熟悉度;5.会话者对其响应的态度(Priant & Rydell, 1993)等条件。因此,了解非惯例性口语行为,首先考虑的是其违背社会惯用语法的程度,其次才是其口语异常的现象。
一般人认为理解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是很困难的,其实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是种连续性、层次性的行为,包括有:1.非符合惯例的语言形式,不具沟通目的;2.具沟通意图,但有些违反社会惯例的语言用法,为少数人所了解;3.具有清楚的沟通意图也大致符合社会惯例的语言用法,为多数人所了解等三种层级。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非惯例性口语行为虽然对其和他人成功的沟通是项重要能力,但当它和对话情境越无关时,沟通成功的机会将越降低(Prizant et al., 1997)。
(二)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与其它沟通因素之关系
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主要是一个获得语言前的过渡性角色,其类型 包括:1.立即性仿说;2.延宕性仿说;3.固执性说话(perseverative speech);4.隐喻式语言(metaphorical lang- uage);5.不停问问题(repetitive questioning)等(Prizant & Rydell, 1993)。
Prizant与Rydell(1993)整理出影响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出现频率的可能变项,如表一。
表一 影响非惯例性口语行为的可能变项
情境因素 |
1.没有结构、不能预测与活动转移时。 2.不熟悉的工作内容与情境。 3.困难或富挑战性的工作。 4.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活动或情境,例如生气。 |
互动因素 |
1.复杂的谈话内容。 2.高度限制性的谈话内容。 3.对话者的互动模式。 |
个体因素 |
1.使用及获得语言的完形模式(gestalt style)。 2.语言理解能力困难。 |
综上所述,非惯性口语行为是一种不符语言沟通惯例而令人较难理解的口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立即性仿说、延宕性仿说、隐喻式语言、不停问问题及固执性说话等类型。非惯例性口语行为除了是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预后的重要指针外,其出现频率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成长而增多及弹性化,但到达一定的语言程度后,可能相反的会逐渐减少。由于非惯例性口语行为和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有显着相关,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毕保德图画词汇测验作为分组依据。
(三)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之功能
Donnellan等(1984)及Prizant与Rydell(1993)认为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是个人沟通系统的一部份,它所具备的沟通功能其实与惯例性口语一样丰富,更被视为衔接无口语到惯例性口语表达能力间过渡的阶段(引自Prizant et al., 1997)。本研究将针对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之沟通功能做进一步说明:
1.仿说
仿说是最早被证实具有沟通功能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虽然研究结果显示仿说的沟通功能并不会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加而更多样,但无论是立即性仿说或是延宕性仿说,从学龄前至学龄阶段,还是有其主要的沟通功能;例如立即性仿说主要是维持互动,而延宕性仿说则是互动性的描述,这些现象都是值得在与自闭症儿童沟通时重视。
2.隐喻式语言
隐喻式语言是使用众人熟悉的语词或句子,表达特定而对其有意义的内容,但因形式或内容怪异,因此他人难以理解。隐喻式语言主要的类型包括1.惯用性的用语却具特别的意涵,2.将简单的语词组合成复杂的句子(Volden & Lord, 1991)。Kanner于1943年的个案报告中,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隐喻式语言具有自我规范和要求的功能,之后仅有Durand与Crimmins(1987)透过AB实验方式,了解一名九岁自闭症儿童面对工作时的反应,发现该名儿童隐喻式语言主要的功能在拒绝要求。文献上对于隐喻式语言沟通功能的探讨并不多见,但其却是自闭症儿童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之一。虽然隐喻式语言受到社会、认知及语言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容易为他人所理解(Durand & Crimmins, 1987),但大众普遍还是认为其隐含着特殊的意涵。
3.不停的问问题
不停的问问题或高频率使用问句的行为是许多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一个特质,Kanner于1943年临床上发现不停问问题有几个特色:1.高频率的行为,2.内容异常,3.和谈话情境无关,4.可以自我回答的问题(引自Hurtig et al., 1982)。Hurtig等(1982)的研究中界定不停问问题的定义包括有:1.在 谈话者响应之后,个案就转换成问 另一主题的问句(Topic-switching questions),2.在谈话者响应之后,个案仍不停问同一主题的问题(repetition of question)3.持续地在谈话者响应之后,个案马上用正确的问句询问(question continuation)等三种类型。此外,Coggins与Frederickson(1988)的研究个案不停问问题的定义是重复使用单一个问句。
许多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使用问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得到讯息,而是另有其目的;如Hurtig等(1982)藉由操控对话者回答策略,了解六名五岁至十二岁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不停问问题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受试不停问问题主要的沟通功能是作为想要和人沟通的一个替代策略;Coggins与Frederickson(1988)则是利用观察法,研究一名九岁自闭症儿童,发现其主要沟通目的在于维持互动。
文献上探讨不停问问题的研究较为缺乏,无法了解其沟通功能的主要类型。儿童必须要获得足够的语言规则,才懂得如何开始、维持和结束对话,但自闭症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缺陷的,故其利用不停问问题的方式,除了要求讯息外,想和他人主动沟通或是维持互动可能才是其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