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动作指令功能分析及学习

www.guduzheng.net  2008-10-6  来源:五彩鹿

      一.       动作指令的定义
      动作指令:把已经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肢体动作,与无关的声音刺激建起连接,当这种声音刺激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与之建立起连接的动作的出现。如:孩子听到“起立”,就知道站起来。
       二.       理论基础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发现,某些无关动因或中性刺激(如铃声、灯光)与非条件刺激(如食物)在出现的时间上相结合(专业术语称为强化),经过若干次训练以后,单独的中性刺激(即条件刺激)也能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例如,狗见到食物开始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如果每次给食物时总是与铃声或灯光相结合,经过若干次以后,单独出现铃声或灯光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的表现。由于饲养员定时给狗喂食;所以饲养员特有的脚步声就使狗开始分泌唾液。
     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脑内神经机制,巴甫洛夫提出了暂时联系学说,并认为暂时联系的神经接通部在大脑皮层内。也就是说,由于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二者在大脑皮层内产生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建立了暂时的机能联系——神经接通。动作指令就是把声音刺激与肢体动作之间的神经接通。
        三.       动作指令的功能分析        人的大脑中有亿万计的神经细胞,他们的突起相接触,相交织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神经网络并不是与生俱来接通的,而是要遇到与之想对应的刺激,才能够接通建立起神经连接,一条新的神经连接的建立,也标准着一种新的技能的诞生。
     

 
       动作指令用到的大脑皮层的中枢是:躯体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指令就是把大脑中的听觉中枢与躯体运动中枢本来相互独立的神经建立起连接(把声音刺激与之相对应的肢体动作建立起联系),一旦出现声音刺激,就会有相应的肢体动作的产生。动作指令建立就像是新道路的开辟,把原来互相不知的两地,联系了起来,从此有了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往,慢慢的联的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四.学习动作指令困难的功能原因
1.躯体运动中枢的神经发育还未完善或者不健全。孩子不能够自如的控制在的躯体运动器官。
2.听觉中枢对声音的辨析存在问题,或者对声音刺激根本就不能辨析。
3.躯体运动中枢的神经与听觉中枢的神经建立起连接比较困难。
        五.训练原则
      1.选择躯体运动中枢具备的动作
       如:孩子已经会走路,那么就教孩子“踢球”,孩子只要在往前走的时候就可以把球踢走,这对孩子来说很简单,并且成功的几率很大,并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到强化。如果选择孩子的躯体运动中枢还不具备的肢体动作,来训练孩子的指令,那么要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并且孩子还会很反感。首先,孩子需要通过重复的训练学会控制自己的肢体,知道这个动作怎样才能够通过神经控制来完成。其次,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成功的几率很小,总是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并得到强化,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不愿做这个项目。
        2、指令与多种辅助相结合(触觉,视觉,味觉,嗅觉等)
      只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指令才能够使记忆保持的更持久,更容易掌握。如:教孩子“洗手”。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水盆直接的放到孩子的眼前,当发完指令的时候,就让孩子的手放到水盆里面,辅助孩子来完成。在学习这个项目时的辅助有:视觉的辅助(孩子看到水盆)和触觉的辅助(孩子在洗手的时候水对触觉的刺激)。
        3.声音刺激一定要清晰一致
      只有声音刺激清晰了,孩子的听觉中枢才能够更容易辨析对声音刺激进行编码,并很容易的记住这个固定的声音刺激。指令用语只有前后一致了,孩子才能够更好的把固定的声音刺激与固定的肢体动作建立神经连接。
        4.不断重复
       当孩子在学习指令的时候,要不断的重复,才能够使听觉中枢与躯体运动中枢的神经建立起新的神经的连接。当孩子已经学会这个指令的时候,还要不断的重复加强。新的神经只有在不停的应用中才能够得到加强,建立起牢固的连接,其实就是“用进废退”。如:孩子刚学会指令“拍手”,就又教孩子学习别的新的指令,那么由于孩子这个神经连接没有得到接续加强,停一段时间之后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会被消弱,甚至完全的中断。
       5.及时撤出辅助
      如果辅助撤出的不及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就等辅助到的时候,才去完成动作。
       6.肢体动作、声音刺激要有大的区分
      这个原则用在当孩子已经学会一个指令,要学习下一个指令的时候。而且在学习指令初期最为适用,首先,这个动作要与孩子刚刚学会的指令,用到的肢体部位用很大的区分。如:孩子刚刚学会上肢的指令“拍手”,那么下个教孩子下肢的指令“踢球”。如果接下来教孩子“拍腿”,因为这个指令和上个指令都有拍的动作,孩子就容易与上一个指令的动作混淆。
      其次,上一个指令的声音与要学习的指令的声音刺激要很容易区分出来,最好不要出现同一个音节或者接近的音节。如:上一个是“拍手”,这次学习的是“踢球”,这两个声音刺激的差别就很大,孩子的听觉系统很容易就辨析出来。
      最后,如果两个指令之间的声音刺激的差别不大,用到的肢体部位的差别又不大,那么孩子的神经连接在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更容易混乱。如:“拍手”与“拍肩膀”。有共同的音“pai”,并且都用到了“双手”。
       7.及时泛化
       首先,不同的人发同样的指令,孩子也能够独立完成。
       其次,在不同的环境种中发同样的指令,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如:孩子在学校能够做“起立”,在家也能做到。
       最后,指令用语的泛化。如:“拍手”,泛化到“李某某拍拍手”。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在生活种应用,所以要尽可能多的在不同的真实情景中,用不同的言语来泛化孩子已经掌握的指令。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