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再谈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教育

www.guduzheng.net  2008-5-30  来源:济南安安

  孤独症儿童的本质缺陷是社会性障碍,一切康复训练的重点、难点、核心、目标皆是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孤独症儿童因为其先天遗传的原因,决定了其后天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速度和终级水平与常态儿童既有相同,也有所区别。主要区别为:

  第一,社会性来源于先天生物因素和后天教育因素,孤独症儿童因为生物因素的缺陷,决定了必须有十倍、甚至百倍于常态儿童的后天教育因素的补偿。

  第二,先天遗传的缺陷,决定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最终水平与常人有所差距,无论在情感、认知、动机或者行为方面,孤独症儿童最终会保留自己的特点。

  第三,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交往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延长了其社会性教育历程,增加了其难度。

  第四,正常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出了主动性,而孤独症儿童恰好顽固拒绝社会化,使这一过程极其被动。

  第五,社会性是在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正常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依托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及社会关系中,而在孤独症儿童这里,同伴关系、社会关系基本无法发挥其作用,因而,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和发展主要依靠家庭关系。

  自世界诊断首例孤独症以来,教育干预一直就是促进孤独症患者社会性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家长、教师、医生公认的唯一途径。从世界和我国的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历史和现实看,患者的康复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训练的质量,教育得当,患者成年以后有望达到社会生活自理,甚至有望实现社会生活自立。

  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孤独症康复训练的专门机构,10多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大,训练机构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发展到几百个。虽然如此,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孤独症教育的几个重要的问题尚没有得到解决:

  第一,缺乏面向家庭的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的教育训练方案

  事实已经证明了:孤独症的显着康复需要十余年的时间,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要将训练融入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由此,就决定了父母应该是孩子康复训练的主要资源。但是,因为父母的职业、文化背景的原因,使得父母不懂得孤独症家庭训练的方法,训练机构从某种程度上给家长提供了帮助。但是机构主要是学前阶段的训练,这种短期训练无法满足患者长期、持续的社会性教育的需要;再者,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就连这样的短期机构训练也无法做到。这就造成了:孤独症的家庭训练对患者的康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实际上长期以来,科学性、实用性的家庭训练方案是仍然是空白,使得我国孤独症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局限。

  能否面向广大家庭,提供系统的、科学的、通俗的、可操作的实用性家庭教育方案,能否提高患者家长及家庭保教人员的理论与操作水平,这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孤独症康复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缺乏以社会性教育为主线的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孤独症的核心是社会性发展障碍。患者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康复训练的主线。

  中国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历史已经有20多年了,就整体康复状况看,能够实现社会生活自理的患者屈指可数,做到社会生活自立的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就是康复训练缺乏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

  现行的康复训练方法大多局限于一些具体技能训练,局限于脱离社会生活的课堂训练,侧重在知识的机械灌输,或者着重于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忽略了患者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于交往沟通能力的训练,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使得具体技能训练和社会性教育脱节,甚至患者的康复过程会半途而废。

  能否确立以社会性发展为主线、为统帅、为灵魂的康复教育理念,能否实施以交往沟通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家庭教育方法,将决定患者能否走向社会生活自理,能否实现社会生活自立,将制约我国孤独症患者康复的整体水平。

  第三,缺乏创新的、本土化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训练方法体系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大多数是机械地照搬国外的一些康复训练方法。因为社会人文观念、教师家长素质、机构性质及社会支持体系等因素的差异,国外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走形和缩水”,影响了我国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水平。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优于中国的心理定势的影响,我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迷信国外的康复训练方法,长期没有自己独创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康复训练方法体系。

  中国孤独症康复教育是世界孤独症康复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孤独症病患大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分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解决得如何,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能否在借鉴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创建、普及适合中国国情的康复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促进我国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必将具有能否推动世界孤独症康复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四,缺乏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教育

  心理科学是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作为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和专业教师,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课程,但是,目前社会提供的针对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心理学知识教育严重匮乏,几乎没有,这是目前我国的孤独症康复训练缺乏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否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理论素质,能否使孤独症康复训练建立在心理科学之上,关系到康复训练能否取得理想的最终效果。

  以“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与发展”为主题的课程培训和培训教材、网络主题文章等,正是为了解决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