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从「融合教育」谈亲师合作上

www.guduzheng.net  2006-12-26 15:13:40  来源:不详



  孩子步入小学阶段

  每年五月份鉴定安置时刻,对即将步入小学阶段的星儿父母不免在心上会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尤其是对于没有任何「背景」,无法「关说」的家长,压力感一定很重吧!回想自己三年前也是如此夜不成眠、烧香拜佛外加诚心祷告,祈求上天能眷顾我的孩子,抽到上上签觅得良师,当然结果总是错过我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只是这几年下来,我发觉自己越来越沉稳,得失心不再那么重,除了自己和孩子都在成长中外,当中有几个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中之一,就是我会常反问自己:「在这样的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答案,我想每个人都不一样,可是也不难厘清,找个时间沉淀自己,想想有一天自己卧病在床再也照顾不了这个孩子,那时你最担忧的是什么?是国语才考50分?还是英文单字都背不起?…或者是过马路会不会看红绿灯、抓得到车子的速度和自己的步行速度吗?知道如何打理自己的仪表和卫生吗?…我并非否定认知能力的重要,只是在我忍不住催促孩快点长大时,或孩子无法符合所谓社会标准时,这样的声音便会在我心中不断的反思。我想在教育我们这学习速度比别人慢的孩子时,掌握轻重缓急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想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亲师沟通」。如果彼此能在互信的基础下互相换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及进步速度都有加成的效果。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在分享亲师合作前,我想必须先澄清一下「融合教育」,这是欧美、日本先进国家的趋势,台湾也是这么提倡的,只是在执行面上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比较偏「回归主流」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我们的孩子配合着普通生的学习内容与评量方式。

  其实,融合教育除了提供一个最自然的社会情境让我们孩子与正常孩子共同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必需透过家长、普通班老师和特教老师共同研拟出一套适合孩子的个别教育计划(IEP),它可以是认知的,也可以是情意或是动作技能的。这个部份必需有赖亲师密切沟通与执行,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目标。但,我们在教育现场看到的是孩子们辛苦的配合着学校的作业量与齐一的标准,这或许对高智商或是父母比较能提供资源的孩子身上多少可以应付,但是我相信大部份父母和孩子却是挫折的,尤其是到中年级开始分科,需要更多抽象理解的能力时,这些学习的挫败所造成学习成就低落,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动机,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也会跟着增加,如果再加上老师、同侪的排挤,我想为人父母的担忧、心痛是可想而知。

  过与不及间的平衡

  当然,也有老师把我们孩子所有的不适应或不恰当行为,全部以「他是特殊生」、「他有病」来合理化解释,在老师的保护伞、同学的忍让下安然生活。我想,过与不及对我们孩子都不是件好事,但期待水平该拿捏到何种程度,我还是认为亲师要充分互换想法,例如:每个人对「包容」和「接纳」的定义都不相同,这时候我会和老师谈自己的观点,我告诉老师我不会放弃对孩子弱势的努力,我对他的要求是不间断的,只是我的「心」却是愿意等待、不急着去评价他。譬如:孩子的班规是「在离开教室上科任课时,必须桌面收干净、椅子放好、桌子对整齐、一分钟内到外面排队。」如果没有做到,小秘书会记,下课就会被留下来。孩子如跟不上排队速度,或桌椅没对整齐,剥夺他下课之后,他开始情绪困扰,如哭泣、生气。我想很多孩子他们可以为了逃避惩罚而表现出正向行为,可是我们的孩子一下子要转换这样的因果关系,变成一种自我约束或自我提醒却需要比别人更多时间去类化;另外,就是他要在有限时间内,处理这么多动作,心理和生理压力都颇大的。

  适度的调整与协助

  但是,这些并没有成为我要老师放弃对孩子要求的理由,我一方面把所有的流程打成文字和表格,只要孩子每完成一个动作就自己打个勾,甚至排演给他看(目的:协助他做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在他尚未精熟流程前先暂缓一分钟限制(外在环境做适度的调整),我们大概让他练习了两个星期,他很快就不需文字提醒,连串动作已经内化到心中,当然再加上守时的要求时困难度也不那么大。类似的事件也出现在他的学科能力表现上,例如:这次月考,数学考「量角」问题,在小考时,我发现孩子明明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为什么总会出现五度的误差?孩子很受挫,我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手眼不协调、散光问题再加上最近作近视治疗散朣的结果,让他看量角器上复杂的线条产生了困难,当然,我心理必须确认的是孩子到底会不会?如果确认他已经习得这方面的能力,那是不是该给他应有的学习成就?于是我一方面找到一种表面刻度只有五进位刻痕的量角器;另一方面,请求老师放大部分题目(不是更改考题),结果孩子考九十八分,皆大欢喜。

  以上举这些例子是想澄清融合教育的理念,除了提升孩子能力能融入最自然的社会情境中外,在孩子转变成长的过程中,别忘了外界环境也要稍做适度的调整,这不是过度保护,而是就好像我们在教导孩子学步的过程,是不是先应该暂时清除一些障碍?等步履平稳一点后,在加入一些状况。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