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问答转载
www.guduzheng.net 2006-3-14 11:36:27 来源:不详
现有几个疑问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1、孩子4岁前无法正确诊断是否自闭症,因为孩子处于快速发展中,没有定型,随时都会改变。有人说美国作过调查:1周岁确诊结果完全错误,无任何意义;2周岁确诊结果正确率只有30%;3周岁确诊结果正确率可达50%;4周岁确诊结果正确率才能有90%以上的水平。大家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吗?
2、到目前为止,在机构训练的或训练过的自闭症孩子尚无发现完全走出自闭的例子。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某某的孩子小时候有点“怪”,一了解其症状很多与自闭症症状一样,如果让这些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倾向。然而,他们绝大多数现在很正常,在没被看作自闭症,在幼儿园、小学中,在正常孩子中,在父母、老师的自然逼迫和引导中他们完全正常了。由此,我有点怀疑,如果把他当作自闭症去训练反而无法完全摆脱,因为机构训练的方法本身很刻板,尤其是在不正常的环境中……。所以,有时我有一种观点,应该让他到自然环境中去“挤”,不再把他当作自闭症会更好,大家说呢?
【网友】楼主您好:
其实,您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自闭儿童一般的说,我们认为他们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发育都出现了障碍。(但真正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孩子是有限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是“某方面发育障碍”的儿童。)
当然,在孩子三岁已前说孩子“得了”自闭肯定是不妥当的。但由于现在对于自闭孩子的测评还没有一定的标准,各个机构或专家的说法都是在看孩子的某一个或两个方面(后下的结论)。因为没有标准,所以他们想怎么说都可以。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有两个“自闭”的孩子。大的孩子(以前我没有见过),但现在程度很好,达到了小学5年级的水平(现15岁)。椐其母亲介绍,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您所说的“挤”。但让孩子这样去“挤”,家长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也要准备好听一些乱七八糟的话。由于是在“环境”中,所以孩子的某些程度会得提高(如交往、认知),就如您说的“他们绝大多数现在很正常,在没被看作自闭症,在幼儿园、小学中,在正常孩子中,在父母、老师的自然逼迫和引导中他们完全正常了”。
其实,这种正常是片面的。由于孩子存在“发育障碍”,那么他一定在某方面的反应就不如同龄人,有很多孩子通过训练(或您所说的挤),孩子也可以达到“看不出来”。但从学习能力方面看,孩子都存在一定程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感方面不足。有很多孩子在熟人面前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孩子的问题家长是最清楚的,所以,当我们在肯定训练(挤)的效果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孩子的家长是“心在滴血,泪在流”。
教育训练是目前我们认为最能帮助“发育障碍”儿童的方法。但由于各训练机构的训练思路、方法、教案的不同。所以您看到了“因为机构训练的方法本身很刻板,尤其是在不正常的环境中……。”
在现阶段,我们比较提倡“残健合一”,及将正常的同龄孩子与“发育障碍”的孩子一同训练,让孩子能学习到正常的“常规”(结构化中就是这么要求的)。所以,在正确的训练“模式”下,孩子的进步是良性的,是可以预见的。
总结一下,家长应该选择有良好训练“模式”或思路的机构去训练。教育训练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楼主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网友】觉得楼主说得有一定道理,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我们正在为孩子迟迟不肯开口讲话而焦急万分时,却总有一些好心的人安慰我们,说孩子迟说话也是常见的,并且还能说出好几个例子,这确实让我们的心一下子宽松了许多:希望我们的孩子也是属于好心人说的那种(迟说话的)。
但面对孩子,谁又敢心存侥幸呢?万一孩子真的是孤独症呢?那样岂不是耽误最佳的训练年龄?从而毁了孩子一生?但如果其实不是孤独症,由于没有正确的训练和引导方法,而是一直强调刻板、重复的训练,最终导致真正的孤独症。那岂不也是毁了孩子一生?
不知我说的正不正确?欢迎各位指正!
【网友】个人看法,不管孩子究竟是孤独症还是“语迟”,在孩子应该说话的年龄段必须要抓住时机为孩子训练,我相信,科学的训练方法不会造成孤独症!即使你用的方法是用来训练孤独症孩子发音的,但很多方法都是适合很多孩子的发音训练的!难道因为怕给孩子造成真正的孤独?而心存一丝语迟的侥幸,而等待孩子自己说话吗?
只要发现问题,就要去寻找帮助孩子的方法,不能在侥幸中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