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ABA是什么?

www.guduzheng.net  2008-5-5 15:20:23  来源:我家部落格



myhomegogo @2008.04.22 ( 17 Views ) 特殊教育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做对了的事情,一如我们喜欢吃好吃的食物或喜欢表扬一样,同样干砸了的事情,你肯定不愿意再去做(这就是“强化”);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会有外来的帮助(这就是“辅助”);当我们逐渐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辅助就不再需要了(这就是“消退”);如果我们想把事情做好,需要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这就是“修正”)。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生活中都会经历的事情,好象没什么反对意见。你可知道,这就是ABA,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ABA。


一句话,ABA在生活之中。

在A Work in Progress一书中,有如何做桌面教学的描述,翻译如下:

每天可以安排2-3次训练,每次训练的长度可以逐步增加到2-3小时(这样保证每天4-6小时的训练时间)。训练之间要安排休息,包括小休息和长休息。训练课程最好在一天之中均匀分布(而不是持续进行),努力争取每次训练都很有收获。一周之中每天的安排也要均匀。

学习和玩耍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要平衡,大约 50%的时间要用于结构化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认知和语言方面。应用回合式教学法(DTT)教孩子做任务,次数不限,可以从每组只做3回合到每组做50回合。这些取决于孩子的注意力,强化物的需求以及任务的难度。每组动作之间要有小的休息。

在每次小休息期间,可以给孩子玩具或其它强化物在桌上玩,也可以让他离开桌子。一般而言,离开桌子是最好的强化物。小休息的时间长度与孩子刚完成的任务成正比。例如,假如你做了一个很快的动作(3个回合),那么就让孩子休息半分到一分钟;如果完成任务花了3-5分钟,可以让孩子休息2-3分钟;如果完成任务花了10分钟,可以让孩子休息5分钟。这些指导是原则性的,具体情况必须参考孩子学习的特点。在小休息期间,部分时间可以是结构化的,如指导孩子合适地玩玩具;部分时间可以让孩子完全独立地玩,但不能让他从事自我刺激的活动。

每次训练其余50%的时间(不用于结构化的教认知和语言),包括上述的小休息和合适的玩玩具的时间,也包括户外活动,如散步和去公园的时间。这时,可以对已经学习的技能进行泛化,同时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在自然的环境里进行管理。原则上,每一个小时的训练需要有一个变换地方的长一点的休息(10-15分钟),如户外活动。变换场地和进行体力活动既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水平和注意力,也保证了学习和玩耍的平衡。

对ABA的偏见估计多缘自回合尝试教学法。有人看到如此10次一组地反复训练,其中还可能有全躯体辅助,带有强制性的,就很容易挂上马戏团的钩,说刻板,说不把人当人。
这个问题以前也讨论过,说白了,行为学家眼里,人就是大一号的白老鼠,没什么。

尽管DTT似乎那么不招人喜欢,但它的确是ABA中最具技术含量的一项操作手段。它有很多很细的技术要求,并不好掌握,但它总结出了最具效率的标准化步骤。有它作基础,对其他方面ABA应用操作相信应该只会更好。

4楼的问题,谁说那个“想法解读”的项目ABA不可教?当然可以教,把它分解开教。
没说ABA是万能的,有些问题,我觉得ABA教不了,别的方法也教不了,比如谁能教小猫背乘法口诀?

我举个ABA与RDI的一个操作上的冲突。最初期的目光对视训练,ABA要求辅助的,就是叫他名字后立刻“掰头”然后奖励。10次一组,这吓倒了很多人,斥之不人性。RDI的作法是,叫名字后,在自己头上顶个花盆,如果孩子没看,再换个招,怪叫一声倒地….(很人性,要苦苦我,不能苦孩子)。

我个人推荐ABA的教法,因为它强调了辅助,相比之下RDI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搞怪”,以期更刺激的方式“唤醒”孩子。从强化上说,RDI可能更自然,可是不知道何种搞怪能够有强化作用之前,只能等,等他看过来。
我这里说的这些RDI的不是,如果再了解了ABA的一些细节要求之后,也许可以做的更好的,也许就叫“结合”了吧。

我理解,各种教学中,如果结合ABA的要求,有两条我想必须贯彻 — 及时地辅助和强化。不能辅助的别去教,不能强化的别去教。
他做不到又得不到及时辅助,那你的指令或前提刺激最终都化作泡影。
他做到了却得到不到及时强化,那你就别指望他下次再可能做对。
“我昨天才看了一本书,2007年出的(Right from the start,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by Sandra Harris, Mary Jane Weiss),说实在很开眼。两个作者都是博士加ABA训练师。她们说ABA框架中,包括DTT(回合式,结构化的,学习技能的)和自然法(naturalistic methods). 书中提到,DTT非常有效,学习技能等。还训练孩子学会对指令做出反应,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技能。但是对主动性(initiate)培养不太有利。而自然法naturalistic method就可以很好的补充这个问题。自然法中包括:incidental teaching, 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natural environment training.

这个incidental teaching和地板时光很象了,都是要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疑问,都是根据孩子自己选的兴趣来学一个东西,两者都将主动性initiative作为培养目标。如果说ABA incidental teaching和地板时光有什么不同,我看是地板时光有那个非常棒的幼儿发育6阶段作为大纲,指导整体思想。但是具体到操作上,往往太随机了,总是会遗漏什么重要的能力忘了教吧,或者面对具体问题脑筋不够。而ABA的特长就是,即使是incidental teaching 也是在一个系统的机能训练计划大纲下,各个技能,包括认知的,情感的,还有社交的,各个击破,教起来有依有据,不会遗漏,而且处理教学具体问题时,ABA 的技巧是真有用!比如我个人,是先接触的地板时光,非常感谢那6阶段的描述,让我很了解了一下幼儿发育学。但是看到了此书中ABA计划表中教什么,怎么教,才觉得找到了具体的指导了。

地板时光的不足是(也是incidental teaching的不足),因为跟着孩子兴趣走,那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就学不了。地板时光也许可以试图扩展,扩展,再扩展,但是因为孩子兴趣不足时,扩展他也不学,或本来就能力有限,再加无兴趣,吸收的少,所以,还是要用DTT分解式方法,有鼓励的学,才有效。

这本书中还提到,孩子刚起步时,用DTT多些,然后,自然法可以随后跟上。

所以我觉得按照此书所言,如今的ABA训练计划,是非常好的。

如果要找一个ABA方法的不足,我认为应是在情感教育上扩展潜力较差。因为,情感的东西是最好在生活中应景应情的讲,才能体会细腻丰富,而且感情是最需要扩展的,和地板时光的常采用的扩展招数相符。而地板时光又很重视运用affect贯穿教学,对情感的培养十分有利。说起情感教育,地板时光讲过借鉴了 psychodynamic的方法。我的理解就是试图把情感用语言来描述出来,并用语言或玩耍的方式将情感的矛盾之处表演,并最终疏通解决。真是好的情感教育法。”

melon妈妈写到:
“我也顶妞妞妈!其实ABA做到最后大部分都是Incidental teaching, 跟Floortime什么的越来越像。我觉得这也更考验做的人的水平,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而是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也能不断扩展孩子的兴趣,语言,感情交流等等。”

ABA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1)
谢谢niuniuma和冯版的鼓励,从今天开始抽空写一写学习和实践ABA的体会。巴甫洛夫和斯金纳就不去说他们了,从Lovaas开始吧。

从40年代Kanner发现ZB,到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出台目前的诊断标准以前,被诊断为ZB患者的概率很低,而被确诊者都具备非常严重的症状。所有的问题都不说,最核心的是这些人根本没有学习和认知能力。今天,当很多人谈论学习和认知的时候,潜意识里一定把它与知识联系起来,就是academic的东西,从小学直到大学。即使是说ABA教孩子认知快,心里也一定想的是这些东西。

但是事实上,在心理学里,认知(cognition)的范围很广,包括记忆,感觉,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新的研究把情感也包括了近来。ZB的人因为没有这些能力,周围世界上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也就无法理解这个世界。

直到60年代,在Dr Rimland的鼓励下,Dr Lovaas第一次在实验中引入了上述两位大佬的理论,发现ZB的人是有学习能力,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教他。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创造合适的环境(如提供辅助和及时的鼓励等),ZB和正常人群的学习曲线是一致的,而没有了这些措施,他们就会变得区别极大。ABA应运而生,就是这些合适措施的集成。

在“我家宝贝进步了”栏目的自留地里,我曾经写了如下的内容:
“从儿子1岁多会走路到两岁多,每次外出见到人,都教他招手说hello,估计上千遍是有了,没有任何收获。去年中参加干预项目后,在桌面上用回合教学法(discrete trial)教挥手,大概用了不到100个回合,就会了,而且后来也没费多少困难很快就推广到生活中去了。
不禁想起多年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同志们哪,枪是昨天的枪,人是昨天的人,为什么昨天打败仗,今天打胜仗?……”

分析当初为什么教不会孩子的原因:1,没有把复杂的动作分解,招手的动作起码包括两部分:把手抬起来,和挥动两个动作。由于孩子当时没有模仿能力或者模仿能力很弱,一个完整的动作,他无从理解和模仿;2,这个动作细究起来,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两步动作,由于我们做得快,他很可能无法理解,或者能模仿,也太苦难;3,少数时候,给他提供了辅助,如举起他的手晃了晃,但是没有及时加以强化和鼓励。而我们当时的做法,是参照一本育儿书上说的,等别人走后,对他说“You should wave your hand”,现在看来,这是有谴责的意思,实际是负强化,儿子可能对此更为反感。4,没有单位时间尽可能多地重复,和别人擦身而过,这个训练就结算了。这个动作不会在他的大脑里留下很深印象,当时也许记住,过后就忘了。也许,这就是花了一年多时间,用incidental teaching的方法没有教会他招手的原因。
当然,哪个时候他的模仿能力很弱,如果有的话,需要手把手辅助和及时强化。今天,他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已经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但很多经验还是证明,用ABA的方法教他学东西就是快和有效。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