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不起来的裤子
www.guduzheng.net 2006-11-8 11:14:41 来源:不详
班上的孩子都属于学前阶段身心障碍的孩子,大部分的生活自理能力均不足,生活上的事件则需仰赖大人的协助。只要孩子手脚能动,我们就该提供孩子适当的生活事件解决能力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举凡衣、食、住、行都是孩子生活自理训练课程的重点,在日常生活中,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拉扯、推移,都可和生活技巧相结合。
例如:要训练孩子的如厕练习,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基本能力的组合。
1、移位:如何从目前的位置到厕所以及在厕所内各种姿势的改变。
2、身体平衡:上厕所时从站、坐姿势的改变,我们在现场提供哪些辅具、加装哪些设备让孩子可以支撑或扶手,让孩子不因为姿势的改变而失去扶助的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则不要忘了提醒孩子使用外围的设备,当然,安全是最最重要的。
3、对指令的理解:语言的训练不可能跳脱情境,因此,再加强每一种动作的练习时,也提供正确清楚的语言指令,包括练习时的每一个步骤,如:「敲敲门」、「进去」、「手扶好」、「脱裤子」、「转过来」……,在情境中呈现适当的语言,语言的提醒不必过长,让孩子非常的清楚该指令与动作间的关系,必要时提供口头和动作的增强,但语言的表达自然即可,不必过于夸张。
4、视觉观察:解完便后,马桶内的粪便,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大便了!」并让孩子自己已眼睛看看马桶内,帮孩子擦屁股,刚好在卫生纸上留有粪便,也可以让孩子看一看,并说:「你看!擦屁股,我大便了!」当我们抓着孩子的手,移到马桶按钮上,成人协助孩子一起按下冲水按钮时,让孩子以视觉看到冲马桶的情形,再告诉孩子:「冲马桶,大便冲掉了。」
5、事件的顺序:每一个孩子,也许不了解生活事件的每一步骤,指导者则必须依步骤戴着孩子动手一歩一歩的完成,长时间下来,孩子自然很清楚事件的顺序,也能配合依步骤呈现图片、相片,甚至将过程设计成生活故事书的方式,孩子有过程练习的经验,也有图片的提示,自然而然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每一种能力。
6、卫生习惯的养成:掀马桶盖、脱穿裤子、解便、擦屁股、将卫生纸丢入垃圾桶、拉穿裤子、冲马桶、走出厕所、洗手…..等各种能力,都是在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提供孩子实际将不同的技巧应用在生活中。
7、礼貌的训练:上厕所前先敲敲门、看看厕所里有没有人、等待的练习,都是未来适应社会需有的能力,我们不可能特别去制造这些情境,但是,却可以在每天进行这些生活事件时,随时提醒孩子,并建立这样的能力。
一个上厕所的过程,我们可以有生活技巧、语言理解、需求的表达、视觉的观察、对事件的顺序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团体中应有的社会能力,透过每天的例行事件就可以不断的练习和操作,最主要还是在于他是在生活中完成的,不是抽离在不相关的情境中。
然而,当这些训练被老师视为每天的例行公事,也就是在为孩子的未来作准备;父母在被告知孩子将在学校进行此种训练时,则必须在孩子的穿著的选择上配合老师的教学,为孩子穿着干净宽松的衣物,使孩子觉得生活自然轻松,最主要的,不要造成孩子学习历程中产生挫折,当孩子穿着贴身而没有弹性的衣物,老师在指导如厕训练时,如何能让孩子不费力的完成穿脱的过程,不费力的完成,孩子学习才能产生成就感,否则,孩子一直在面对「脱不掉的裤子」、「拉不上的裤子」,孩子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功的经验,自然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宁可在现阶段让孩子不断的操作和练习,让孩子有机会解决生活上的事件,否则,孩子一直仰赖大人完成,他就一直套着一件「脱不掉」和「拉不起来」的裤子,孩子则无法学会用不同的技巧解决生活上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