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传统中医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

www.guduzheng.net  2008-8-19 16:28:31  来源:不详



孤独症、婴儿孤独症或早年孤独样障碍,在国外又称之为自闭症,从西方的资料中, 在 kanner (1943年)之前虽无孤独症这一病名, 但早在 18 世纪欧洲等地就有些零星的类似孤独症的个案描述,1943 年 kanner 首先报道了11 例表现为与环境接触不良、刻板行为、拒绝任何改变以不与人沟通困难还伴有代词错用或乱语等异常的患儿,他命名为“情感接触的孤独性混乱”。此后,孤独症这一病名一直保留至今。

国外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主要通过治疗和训练,只能希望轻中度患儿恢复自理生活的能力,对重症患儿根本没有办法康复,只能任其发展,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国外对治疗的研究较为局限,始终没有总结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在我国情况迥然不同,祖国医学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有治疗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从文献资料看,孤独症属于中医“五迟”、“脏燥”等疾病范畴。对于儿童五迟疾病,历代中医名医家都是主张中医治疗的。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孤独症就伴随着人类,只是称谓的区别,如:《国语 .晋书》载:“童昏不可使谋”。“童昏”即指小儿智力低下,不可使谋,即出现思维障碍,不可理喻。《左传.成公十八年》载:“周天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不知分象犬”。“无慧”即无智慧,不聪明的意思。

中医认为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幼幼集成·赋禀》认为:"夫人之生也,秉两大以成形,籍阴阳而赋命,......有情无情悉归于厚,非物之厚,由气厚也;......有知无知皆归于薄,非物之薄,由气薄也;" 巜内经》中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可见,中医认为心有统帅一身精神活动的作用,而神能御形,所以能调控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成为脏腑之主,似"君主之官"。谋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部分,与肝藏血舍魂密切相关,是神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的具体表现。肾藏精,主骨生髓,髓聚为脑,肾精化血、血能生神,故肾精充足,则产生精巧多能的智慧,即"伎巧出焉"。可见,本证病因病理多属于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因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及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另外,藏象学说中有"肝藏魂"之说,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神和魂一样,都是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心由于主血、故藏神、肝藏血、故藏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心之声为言、心气不足、神窍不利。故届年气而不能言语或虽语言而不清晰。心主神明,心气虚弱脑髓末充,神气不足,故智力不全、精神呆钝。

关于孤独症的治疗,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深入,历代医家均有所著述。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本病之不语,长大不行,齿久不生,发久不生,提倡从肾论治,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论“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提出在补肾论基础上加菖蒲丸,心肾并治之说。宋代《太平圣惠方》提出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芍药方。清代《医宗金鉴.妇科杂病心法要诀.五迟》提出:小儿五迟之症,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肾亏,先用加味地黄丸滋养其血,以补中益气汤调养其气。针灸治疗此病方面,历代医家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标幽赋》:“用大椎治心内之呆痴”。《玉龙赋》:“神门治呆痴之笑眺《针灸大成.考正穴篇》:“心俞:治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这些祖国医学历代著名医家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指导着现代中医的临床和科研。

本文打印自中国孤独症支援网